【名人軼事】 蘇東坡的勸農大業

文/馮雁軍 |2013.03.18
1730觀看次
字級

宋哲宗紹聖元年(西元一○九四年)蘇東坡在赴英州途中,朝廷又三傳謫令,將他再一次貶為寧遠軍節度副使,在惠州(今廣東惠陽)安置。他知道,以章惇為代表的政敵們要置他於死地了,他沒有抱多大返還的希望,帶著小兒子蘇過和侍妾王朝雲一起前往。

蘇東坡在惠州定居後,蓋了一所房子,取名為「白鶴居」,以作終老的打算。而被朝廷貶謫的命官,是沒有多少實際工作的。於是,他相對的關心起農民,他把在黃州的新型農具「秧馬」,推廣應用到嶺南。

在當時,黃州是生產水平相對發達的地區,而「秧馬」在當地又是一種比較先進的插秧工具,操作的人可以坐在上面勞動,只需用雙腳推動「秧馬」行進,一邊走動,一邊插秧,省時又省力,這在當時是很了不起的。起初,惠州農民們對這新玩藝有所顧慮,但蘇東坡反復勸說,農民採用了它,這項工作澤被後世,廣受民眾的讚譽。

然而,就在他與家人剛剛團聚不久,紹聖四年(西元一○九七年),他又接到朝廷誥命,再一次被流放,責授瓊州(今海南省海口市)別駕,在昌化軍(今海南省儋州市)安置。

那時的海南島還是成片的蠻荒之地,當地居民大都是黎族人,僅在北部海岸有少數漢人居住。其實,哲宗元佑年間,大臣中有數百人是受迫害折磨的,可是,只有蘇東坡一個人被貶到這裡來。

面對如此命運,他沒有怨天尤人,還是笑對人生,當地的黎人祖輩懶於耕種,以打獵為生,蘇東坡就勸黎族人民改變殺牛的習慣,將牛飼養起來,用以耕種田地。同時,他還勸說他們積極墾荒,在種植傳統的沉水香等經濟作物外,也種植稻、麥、菽、粟等糧食作物自給自足,這樣就打破了對大陸內地糧食的依賴,保證了食用無虞。蘇東坡還幫助他們改進農具,選擇作物的種子,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當地百姓的耕作習慣,可以說,在改善百姓生活水平的同時,也促進了地方的經濟發展。

蘇東坡見到當地百姓常年飲用的是從海灘上收取的積水,既鹹澀,又容易致病。於是,他四處探勘,並親自帶領鄉民挖井,找到了甘甜的清水,從而徹底改變了當地人的飲水狀況和衛生習慣,後來當地人民把這口井親切的稱為「東坡井」。

除此,他又值遇當地疾疫流行,由於缺少醫學常識的人民多是請術士看病,或以殺牛祭神來驅除病魔。為改變這種陋習,蘇東坡經常到鄉野採藥,對藥物進行研究,自製成草藥,還為百姓開方治病。他還特地從廣州知州王敏仲處索來黑豆,製成清涼解毒的中藥——淡豆豉。從此,人們紛紛種植這種黑豆,並稱之為「東坡黑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