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新北訊】新北市瑞芳區光復里猴硐「貓村」近年名聞中外,成為新興觀光聚落,因唯一聯外通道侯硐火車站陸橋破舊鏽蝕,市府結合動保、觀光及藝文元素,改建為造型獨特、全國第一座人貓共用的「貓橋」,橋內有貓足跡、插畫,還有專供貓通行、跳躍的跳台,將於三十日完工啟用,日本NHK下月將現場採訪。
貓橋長六十公尺、寬二至三公尺,比舊橋寬一點二公尺;造型結合猴硐煤礦、隧道及貓咪意象。「貓頭」在園區願景館端,上有兩只耳朵;「貓尾」在貓村端;橋身即是「貓身」,除採黑褐色隱喻煤礦,也象徵園區入口處被稱「三也磅空(台語)」的三座隧道,可通往月台,橋內有貓走道、跳台、貓插畫等。
「這是全國第一座人貓共同的陸橋,也是全國唯一構件尺寸都不同的跨鐵道人行陸橋,施工難度超高。」觀旅局副局長賴宇亭說,橋身包括二十五環斷面、五百支方管構件、七百五十片鋼鋁板包覆,全部構件的尺度都不同,光打造構件就很費工。
賴宇亭表示,早期光復里居民進出,必須穿越侯硐車站鐵軌,頻生意外。五十多年前,政府在車站蓋陸橋供居民進出;二○○九年「貓村」名聲堀起,翌年車站另端「猴硐煤礦園區」開始營運,遊客日多,連續二年全年遊客數破五十萬人,超過往年二倍;目前平時有上千人、假日約八千人,都靠車站陸橋往返貓村、煤礦園區。
因居民屢屢反映陸橋破舊狹窄,市府獲台鐵同意,以一千八百萬元改建,並參考貓夫人簡佩玲等愛貓人建議,融入貓村特色。
為避免影響普悠瑪號在內的火車通行,每天只能在凌晨施工四小時,且遇雨即須停工。偏偏猴硐冬季多雨,加上現場下有鐵軌、上有高壓電、一旁有月台,還必須克服大型工程車不易進入問題,以及維持居民及遊客進出。有趣的是,施工常見貓進場窺望嬉遊,好像迫不及待貓橋完工。
市府原計畫農曆春節前完工啟用,因施工難度超高而兩度延後;最近終敲定二十日拆鷹架、防護網,三十日啟用。
簡佩玲表示,觀旅局近年為猴硐貓施作不少貼心設計,例如:願景館前變電箱以釘有跳板的棧板包覆,供貓玩耍,椅凳下也有供貓躲藏避狗的空間,不少外國動保團體前來考察。「貓橋」更是國內首座專為人貓共用打造的陸橋,相當獨特,日本NHK已請她協助導覽,下月專程來台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