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詩話】謝朓‧竟陵八友占詩魁

吳東權 |2013.03.14
2255觀看次
字級

南齊武帝的次子竟陵王蕭子良,酷愛文學,因而藩邸門下出入的文士,不下三百多人,其中以王融、任昉、沈約、陸倕、范雲、蕭琛、蕭衍、謝脁等八位時人稱為「竟陵八友」,而謝脁詩,被稱為「竟陵詩之冠冕」。

謝脁(西元四六四~四九九年),今河南太康人,少好學,有美名,十九歲就當了豫章王的參軍,後為竟陵王蕭子良幕上賓,幾年後歷任功曹、中書郎、宣城太守、晉安王諮議、尚書吏部郎。東昏侯永元元年(四九九),始安王蕭遙光謀奪帝位,謝脁不與為謀,反遭誣陷,下獄而死,年三十六,英年早逝。

謝脁存詩一百四十多首,以五言為主,擅長描寫山水景致,用句清俊深沉,遣辭錘鍊堅實,與謝靈運有大謝小謝之稱,同輩文人沈約盛讚其詩云:「兩百年來無此詩!」梁武帝蕭衍更說:「三日不讀朓詩,便覺口臭!」所以當時他的五言詩是豎起「永明體」(梁武帝的年號)新體詩的大纛,迎風招展。

他對自然景觀有獨到的寫法,如「遠樹暖阡阡,生煙紛漠漠,魚戲新荷動,鳥散餘花落」,這幾句詩引發後代詩人儲光羲的靈感,吟下名句「潭清疑水淺,荷動知魚戲」;又如〈丹陽道中〉詩:「汀葭稍靡靡,江菼復依依,田鵠遠相叫,沙鴇忽爭飛」,這首詩也有清代詩人陳維崧仿句:「沙鴇佇空明,江菼覆清淺。」

謝朓喜歡用常人不常用的詞句,明明「葭」和「菼」同樣都是蘆葦,他卻用兩個別稱。其實,他有幾首用辭平易的詩,仍是很有人情味的,如〈秋夜詩〉云:「秋夜促織鳴,南鄰搗衣急。思君隔九重,夜夜空佇立。北窗輕幔垂,西戶月光入。何知白露下,坐視階前濕。誰能長分居,秋盡冬復及。」像這樣吟詠秋夜思人的句子,有情有意,讀來引人入景遐思。

又如另一首〈懷故人〉云:「清風動帘夜,孤月照窗時。安得同攜手,酌酒賦新詩。」也是情濃意重、可詠可誦的好詩。

但是,當謝脁走出戶外,面對廣袤的大地、崔巍的山川時,他那吟詠山水的詩句,就完全換了筆觸,寫出了艱辛深澀的字句,令人莫測高深,難以理解,例如〈遊山詩〉中所詠:「堅崿既峻嶒,回流復宛澶。杳杳雲竇深,淵淵石溜淺。傍眺鬱篻簩,還望森柟楩。荒隩被葴莎,崩壁帶苔蘚。鼯狖叫層嵁,鷗鳧戲沙衍。」

試看這幾句,其中有好幾個字平常都很少見,恐怕有人還不認識,更遑論吟哦其意義了,像這類詩句,如果有人誇獎說是好詩,倒不如說是「難詩」、「澀詩」還切題一些。

光是上述這幾句詩,其中有幾個字筆者從《辭彙》中還查不到,最後在《康熙字典》和《中文大辭典》中才找得到,如「篻」( ㄆㄧㄠˇ)字,是實中之竹,在廣東韶州、越南交趾才有出產;「簩」(ㄌㄠˊ)字是有毒的竹子,夷人用作刺獸的武器,謝朓是從《昭明文選》中的左思〈吳都賦〉裡「篻簩有叢」這句賦引用過來,真不知他當時所遊的山中,真的有篻簩這種竹子?

又如「柟楩」這兩字,「柟」(ㄋㄢˊ)生長在南方,故亦叫楠樹;「楩」(ㄆㄧㄢˊ)是梅樹,在荊州叫梅、揚州叫柟、益州叫赤楩,它似楠樹,屬喬木科;再看「葴莎」(ㄓㄣ ㄕㄚ)二字,原來謝大詩人又引用張衡〈西京賦〉中的「草則葴莎菅蒯」句中而來,「葴」是馬藍,可做染料;「莎」是產於原野沙地,根塊叫香附子,可入藥。要透徹了解謝朓的山水詩,只有一本《辭彙》還不夠用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