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古說今】 借書之痴

龔敏迪 |2013.03.14
1960觀看次
字級

現在印刷術發達,圖書館多、藏書亦多,為提倡書香社會,甚至對常借書者還公開表揚;比之古代,書冊少而異顯珍貴,雖說無錢當然無法買書,有錢也不見得買得到書,因此,想讀書愛讀書,只好用借的。書少,借書非易事,出借者也捨不得,於是無奇不有的事便常發生。

西晉的杜預要兒子將書「別置一宅中,勿復以借人」,還引古諺說:「有書借人為可嗤,借書送還亦可嗤。」 書被人借去不還,確實很麻煩,催還嗎?似乎不厚道;不討還,要用時又懊惱。所以藏書萬卷的唐人杜兼,在每卷後都題字:「清俸買來手自校,汝曹讀之知聖道,鬻及借人為不孝。」

宋人的《侯鯖錄》說:「比來士大夫借人之書,不錄不讀不還,便為己有,又欲使人之無本。潁州一士子,九經各有數十部,皆有題記,是謂借諸人之書不還者,每炫本多。」這也不免令人嗤之以鼻而哭笑不得了。所以俗語又說:「借一痴,與二痴,索三痴,還四痴。」

段成式的《酉陽雜俎續集》則說上述引文的「嗤」,本來就應為「痴」。方勺《泊宅編》說:「前輩又以痴為瓻。瓻,酒器也。」《唐韻》對瓻的注釋是:「酒器大者一石,小者五斗,古借書盛酒瓶也。」周輝在《清波雜志》中說:「借書一瓻,還書一瓻。」

於是,何薳《春渚紀聞》分析說:「山谷《借書詩》云:『時送一鴟開鎖魚。』」 瓻,顯然是鴟夷之訛;何薳還說:「當是古人借書,必先以酒醴通殷勤,借書皆用之耳。」借書還書都要送這樣的禮,痴到如此程度,也太令人難以想像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