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代宋初雲門弟子洞山守初(九一○--九九○年)住襄州洞山,他著名的公案即「麻三斤」,全稱「洞山麻三斤」,又稱答麻三斤、麻三斤話、洞山佛麻三斤。
碧巖錄第十二則曾記載這則公案:
僧問洞山:「如何是佛?」
山云:「麻三斤。」
洞山禪師有一天在庫房裡秤麻,有一名雲衲突然問他「什麼是佛」,洞山答以「麻三斤」。
蓋麻三斤乃彼時洞山眼前之物,洞山是以「佛衣一件的麻線有三斤的重量」比喻佛法的真實,意謂身旁無論何物均是佛法。
麻三斤是非常輕的東西,不過雖是麻三斤,但並不是說禪就是泛神論或唯物論。
「何謂佛?」這對佛教徒而言,是一生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命題,不過也是修行的起點。
僧人所問「什麼是佛」的佛,不是指在此世界超越人性的存在,其住所不是人類所住的國土,更不是常住於天界,或十萬億佛土的西方極樂淨土等妄想、迷心、煩惱所描畫出來的幻影,而是,佛就是你自己,本來的你就是佛。
《涅槃經》裡,佛陀曾開示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意思是說宇宙一切的存在,森羅萬象,皆是佛的身心,也就是真理的當體。
在這則公案裡,洞山拿麻三斤回答僧人說「這就是佛,這就是佛當體;麻三斤就是佛,麻三斤就是佛的當體。」此正是《圓覺經》裡所云「有情非情,同時成道」的極端表現,洞山順手拈來,有情或無情,皆成佛道;洞山舉這眼前之物--「麻三斤」,推入長安大道,舉足下足,無一不是通往佛法之路。
存在於世上的麻或樹,或山或河,或長空或大地,皆是佛身心的顯現,是平等一味的;無論麻的相(長短、大小、色澤等)以及麻的重量(三斤、五斤、八斤等),不管處於何地、何時,甚至量多少次,都不能改變其為平等不變的佛身心的事實,故知,麻三斤也好、蔘七兩也好、石十噸也好,其相雖有不同,然其性體都是佛性不變、平等的現成公案。
法眼文益禪師曾說「若論佛法,一切現成。」現成公案不必參,所以無門慧開禪師的為此便作頌曰:
突出麻三斤,言親意更親。
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意思是說,對於什麼是佛的問題,洞山突出「麻三斤」,不僅言詞親切,意思也很親切,對於「什麼是佛」這樣的問題,不存在是非對錯,而來問問題的人,心疑則乖,來說是非者,即是是非人。
●水墨禪畫:洞山麻三斤
●詩堂書法:
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如來常住,無有變易;
有情非情,同時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