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我一個人在海上76天
作者:史帝芬.卡拉漢
譯者:姬健梅
出版:早安財經
圖/早安財經提供
我在籌備《少年PI的奇幻漂流》這部電影時,最主要的工具書,便是這本史帝芬.卡拉漢的《我一個人在海上七十六天》。不光是我自己,主要工作人員以及主角,我都要求他們必讀這本書。
當然,《少年PI的奇幻漂流》是一個有關漂流的故事,但《我一個人在海上七十六天》是一部親身體驗的紀實之作。從這本書中,我不只可以參考很多第一手資料,更重要的是,作者把這段發生在一九八二年於加勒比海上,以小塑膠筏獨自漂流七十六天的刻苦經歷,透過深思反省,寫成一冊極為感人的好書。
這本書,不僅生動地描述具體的事件,更在情感與思考上有深度的探索。因為史帝芬在漂流時期,一般生存的條件被剝削到最低程度,所以他的感官與心智,出奇的敏銳。他對許多事物的體認是非凡的,舉凡對基本物質與工具的珍惜,對自身的反省,對自然的融合與崇敬,對信仰的領會……,透過似禪如詩的文字,他把這場漂流的歷程,寫成面對自己內心與神跡的朝聖之旅,發人深省。
我與史帝芬相識於二○○九年四月,當時我正難於下決心接不接《少年PI的奇幻漂流》。原著是好書,劇本卻不知怎麼下手,更別提片子該怎麼拍。看了史帝芬這本《我一個人在海上七十六天》,覺得似乎比《少年PI的奇幻漂流》還有意思。於是我找了編劇David Magee聯繫史帝芬,然後一起殺到緬因州去向他請益。
史帝芬是一位老式木造帆船的專家,他帶著我倆,連同他太太Kathy一起出航,我們在小船上聊了很多,又於次日長談(這個人,真的可以做好朋友的)。之後,我便決定接下這部片子。這部片子到了二○一○年八月多經費才批准下來,我們在台中建造了一個新式的大造浪池,又把廢置的水湳機場改造成片廠工作。
我請史帝芬來當我們的漂流顧問。當時,史帝芬剛經歷有關血癌的手術,才出院不久,便頂著虛弱的身子飛來台中幫忙,真是令人感動。後來在拍攝期間,他不只是指導所有有關漂流的細節,甚至成為我們的造浪顧問。在後期製作時,他也指導了一部分電腦海洋動畫。只是沒多久,他便因血癌惡化,又開始了一連串痛苦的化療,又是換髓又是換血。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後期製作既長且煩,有時我真有頹廢沮喪的時候。但是,與史帝芬的電話問候與通信中,他的堅毅與樂觀,他凡事感恩的態度,對我有著很大的鼓勵。史帝芬其實不論在海上漂流,或者是在病榻上抗癌,他的精神是一致的──他永遠對能夠成為宇宙運作中的一份子感到珍惜,永遠盡心盡力的體會與學習,並不吝分享他人,真是一位難得的好人與修行者。
這個世界常常是有歷練的人沒文才,或是有感性的人沒靈性,像史帝芬.卡拉漢這樣一位俱全的人,寫的這麼一本有意思的書,真像是一本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