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癌症會好嗎、可以治癒嗎?」是癌症病人診斷後常縈繞心中、向醫師探詢的大哉問,也是病患心中最大的掛慮。
根據二○一二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一篇美國研究的報導,在診斷後四個月,雖然病人還在接受化學治療,然而癌細胞已轉移到第四期,且不可治癒的嚴重肺癌及大腸直腸癌的病人中,七、八成病人,並不清楚化學治療已不能治癒他們的疾病。
此外,在二○一二年美國放射腫瘤醫學會年會報告中,一個哈佛大學的研究調查也發現,百分之六十四不能治癒的肺癌病人在接受緩解症狀的放射治療時,並不清楚所接受的治療,已不能幫助他們的疾病達到痊癒的目標。
調查報告同時也道出,在歐美國家,病人面臨嚴重、難以治癒疾病的階段,醫病間縱然有反覆的互動和溝通,也常未能在病情說明的過程,讓病患充分理解治療目標以及疾病預後。
醫師和病人、家屬在溝通時,害怕說的壞消息會讓病人難堪、沮喪、帶來衝擊,因此,壞消息的告知讓醫師卻步、難以啟口或避重就輕,也就不難想見,如此一來,面對病人與事實有落差的期待,醫師便很難一語道破、匡正有誤差的期待。
有些病人和家屬會自醫師的說明中,選擇性聽取較有利的訊息,不切實際地過度樂觀,也會讓病人做出對自己沒有幫助的決定,或接受並無療效的醫療處置。
有位三十多歲的鼻咽癌患者,診斷時癌細胞已轉移到肺部,抗癌治療效果差,相關檢驗、臨床證據也顯示預後不佳,然而醫師面對這位病況嚴重、家屬又極度關切焦慮的年輕病患,因不忍病人、家屬承受罹癌的衝擊之際,又告知預後不好的噩耗,只好努力提供各種可以嘗試、但對病人不見得有實際助益的治療方法。
被告知不能痊癒,病人和家屬當然不願接受,但現實與希望間的差距空間,很容易受錯誤的期待所矇蔽,沒有清楚無誤的說明和溝通,病人的選擇權利,反而會在醫病雙方有說卻未明、有溝卻未通的情境下被剝奪。
(作者為柳營奇美醫院榮譽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