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行政院昨天公布完整版「台版國民幸福指數」,除二十四項國際指標,另將進行居住條件等十一領域、三十八個在地指標調查,八月底前公布我國第一份幸福指數統計結果。
行政院長江宜樺昨天聽取主計總處國民幸福指數相關報告,國際指標採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美好生活指數的指標;在地指標選定十一領域、三十八項指標,是為配合我國國情,與社會脈動緊密結合。
其中,「居住條件」領域的在地指標包括,平均每人居住坪數、房價所得比、房租所得比,及對目前住屋、周邊環境的滿意度;「健康狀況」領域包括平均健康餘命、因健康致日常生活受限比率、照顧失能者覺得有負擔比率,也納入前閣揆陳建議的食品衛生查驗不符規定比率。
「所得與財富」領域指標包括,每人消費金額、家庭收入不夠日常開銷比率、相對貧窮率等;「工作與收入」領域,則有部分工時、派遣人力比率,以及青年失業率、對工作滿意度等;「主觀幸福感」領域,則盼被調查者說明生活滿意程度,及「覺得生活在台灣是幸福的因素」,例如參與藝文活動等。
其他領域還包括社會連繫、教育與技能、環境品質、公民參與及政府治理、人身安全、工作與生活平衡等。
不過主計總處指出,在地指標尚屬試驗性質,另有三、五項在地指標還在規畫中;八月除公布國際指標相關數據,將先公布約三十多項「品質無虞」的在地指標,會進一步視個別指標的特性,分析年齡、性別、地區等屬性差異。
江宜樺也指出,有人質疑馬桶數(衛浴設備)多寡也被列入(在地)指標,「一定要說明清楚」,因這是OECD指定的國際指標,「就我們看來理所當然,但對OECD國家來說,這項指標尤其具有鑑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