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本報報導,去年日本有一萬一千名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自殺。由於日本老人感到孤單、消沉,覺得生不如死,選擇以自己的手結束自己的生命。
日本是目前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比率最高的國家,在全國一億二千七百萬人口中,有百分之二十一是年齡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日本社會不但高齡化,生育率也大幅降低,少子化是普遍現象。不單是夫妻由於經濟壓力、家務處理、孩子照顧和人生理想的追求等原因,不想生孩子,也不敢生孩子,還有更多的人根本不想結婚,也不敢結婚,生孩子的可能性就更低。如此下去,出生率自然就沒有提高的可能,而繼續下降則是必然的趨勢。
本報引述的消息說,日本一位七十三歲的老人,因長期照料病重的妻子,已經感到精疲力竭,覺得人生乏味,對未來更是絕望,因而在家上吊自殺。這名老人的七十二歲妻子罹患帕金森氏症,當其被發現時,頭上套著塑膠袋還活著。而類似的悲劇,每天都在上演,已是司空見慣,算不得什麼新聞了。
另一則引述的消息說,竹內是一位六十二歲的退休行銷專家,與九十三歲罹患阿茲海默症且不良於行的母親同住東京;透過結合日間照護團體的服務,請了一名幫佣,並加入地區照護團體,得以不必全由自己承擔照護母親的擔子。他說:「給自己一點喘息時間是必要的,太緊繃的人會鬧出問題。」竹內的問題在日本普遍存在,在二千七百萬老人口中,目前需要居家照護服務的至少占十分之一,就有二百七十萬人。
日本的情況如此,其實台灣也面臨同樣的問題,老年人口急速增加,現在已是世界上老化速度最快的國家;而出生率早是全球下降最速,比率最低的國家,日本今天所陷入的困境,台灣很快就要來臨,而情況會較社會安全與福利制度已有相當基礎的日本更為艱難嚴重。為了及早準備迎接老年社會,我們呼籲從以下幾個方向下手。
一、建立老年生活的經濟保障制度:包括退休金、老人年金等,台灣的情況是除了公務員外,幾乎沒有什麼有保障的制度,依勞工委員會的統計,民間受雇者平均離開職場的年齡還不到五十歲,大多數是被資遣、解雇,能拿到退休金的不及十分之一,且數額有限。建立讓任何人在老年時可以獲得溫飽的水準,是起碼的目標。
二、提供年老且需要者照護服務:對於能自理生活的老人,提供健康諮詢、法律協助、緊急救援、參與活動與學習機會等服務。對於乏人照顧的單身者、行動不便和無法自理生活者,提供居家照護服務;對於嚴重者應設立養護中心,給予完全照護。
三、培養國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觀念:在任何社會都難免存在有年齡歧視,但這是可以靠制度、教育、資訊、示範來改變的。所以在國家施政上要列為重點,在編列預算時要寬裕,在提供服務時要周到親切。
總而言之,任何人在面對老年問題時都要設身處地,以誠敬尊重的態度來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