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九八年,法國遠征軍靠著一張粗糙的地圖在拿破崙帶領下遠征埃及。當時他們幾乎不知道會遇到什麼樣的氣候和地形,三年之後,不出所料,這支遠征軍不敵飢餓、疾病和士氣渙散,被土耳其和英國聯軍殲滅。
這讓我想到整部《孫子兵法》都在強調打仗最怕心存僥倖、有勇無謀、缺乏方向,比如〈謀攻篇〉說:「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九變篇〉說:「將有五危:必死,可殺也」,都是因為不能設身處地做好風險管控,才導致失敗的發生。
拿破崙一心想開疆拓土,卻輕忽了風險所在,沒有設想到最糟的情況,才被自己的輕率擊垮;我們從這個教訓裡學到:先占優勢的人,心態上反而不容易調適過來,因為成功不是理所當然,必須歷盡艱辛加上千載難逢的機會,才能脫穎而出。
僥倖是一種非常普遍的心理,卻是對成功危害最大的敵人。因此《孫子兵法‧九變篇》提醒我們,作為將領要從容不迫、沉著冷靜,這是為了換取有效的溝通;更要不怕丟面子,不怕承認失敗,才不會在泥潭中愈陷愈深,最後弄得不可收拾。
《孫子兵法‧九變篇》原文是:「必死,可殺也;必生,可虜也;忿速,可侮也;廉潔,可辱也;愛民,可煩也。」意思是一個將領如果堅決死戰、貪生怕死、毛躁易怒、廉潔好名、遷就民眾,就很容易遭致被殺、被侮辱的對待。因為這樣無法冷靜思考,不能把每一個可能準備好,局面也就容易失控,又怎能達到能屈能伸、能退能進、能張能合、上兵伐謀的境界?
而且太過血性、好逞匹夫之勇的將領,容易陷入惡性纏鬥,不但沒占到便宜,反而得到一個雙輸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