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書宏專題報導】「沒有挫折和不幸,就無法全然感受生命的美好!」正因走過人生的風雨,讓林忠石領悟佛法「諸行無常」,更進一步在佛像創作自我突破,以簡潔的線條及造型,讓佛菩薩法相更具現代感,藉此拉近與觀眾的「心之距離」。
林忠石表示,年輕時有機會雕刻觀音佛像,會為創作而翻看佛典,當時,他讀到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發大悲願,只覺得很了不起,沒有深刻體會,「直到遭遇一連串人生挫折,經歷折磨病苦,面對生死關口,幸運熬過,這才讓我正視佛像雕刻的神聖與使命。」
《法華經‧普門品》云:「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得度。」林忠石說,觀音菩薩形象變化萬千,二十一世紀的觀音,自然會順應時代顯現法相,於是他嘗試融合過去技法,以流利線條、簡約的形象,融合動、靜相映的意境,創造出〈現代觀音石雕〉,藉以體現放下、輕安自在、色即是空與空相的意涵。
有鑑於佛菩薩的形象萬千,林忠石的「觀音」、「佛像」及「手印」系列僅有編號,並無為創作命名,保留想像與詮釋的空間。像是如跳現代舞一樣的〈觀音五十八〉、姿態柔軟優美的〈觀音四十九〉、隱含破蛹而出意涵的〈觀音五十五〉等作品,不似傳統中的穩重肅穆,反而展現出抽象流線的人體造形,期待與觀賞者以心相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