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電】英國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大腦中的海馬區在發生中風時會啟動「自我保護」機制,分泌一種蛋白質來保護腦細胞,避免因缺氧等造成的傷害。這一發現有助於開發治療中風等疾病的新藥物。
英國牛津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自然醫學》雜誌上報告說,中風發生時,血管中形成血栓,恐會導致腦細胞因氧和葡萄糖等供應不足而死亡。但動物實驗顯示,大腦中的海馬區在中風發生後會迅速分泌一種被稱為「錯構素」的蛋白質,它能使這一區域的腦細胞在缺氧缺糖的情況下存活。
研究人員說,這是首次探明大腦特定區域抵禦中風傷害的生物學機制,對開發治療中風及其他神經退化疾病的新方法大有益處。研究人員下一步將探索以小分子藥物作為「錯構素」替代物的可行性。
中風是種腦血管疾病,能導致癱瘓等後遺症,若治療不及時,會導致患者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