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起源於何時,眾說紛紜。最常見的說法是因黃帝大戰蚩尤,曾驅猛獸為陣,而當時象為眾獸之雄,因此以象戰為兵戰之稱,象棋因此為名。
不管象棋發明於何時,現代流行的象棋及規則是在唐末宋初時成型;而「炮」這個跳攻狠角色,是在宋之後才增加的,這與古代武器的發展脈絡吻合,對弈規則才近似於現代的象棋。關於象棋的趣事不少,如唐朝牛僧儒所著《玄怪錄》中有一則傳說:巴邛地區有戶人家,橘園中結了兩個頭般大小的橘子,但剖開來每一橘瓤裡,都有兩位鬚眉斑白老翁「象戲於其中」,因此「橘中之樂」,即成為象棋的別稱了。
唐代寶應年間的象戲,已有將、車、馬、卒等名目,馬行日步,車直來直往,卒只能進一步,而將則在其範圍內巡行。北宋李清照《打馬圖經》所載之棋盤,則為完整的棋盤。
「楚河」、「漢界」之起源,來自「楚漢相爭」。西元前二○四年,劉邦與項羽兩軍對壘。劉邦憑著豐富的糧草作後盾,揮師出兵攻打楚國,項羽則因糧盡兵潰,提出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的停戰議和請求,從此便有「楚河」、「漢界」之說。
清代左宗棠率兵西征時,有人贈聯:「大帥用兵,士卒效命,車轔轔,馬蕭蕭,氣象巍巍。視此去,一炮成功,方不愧出將入相。」
王守仁童年時與友對弈,樂而忘食,其母氣得把棋子扔入河中,他惋惜中吟出了以棋為名的〈哭象棋〉詩:「象棋在手樂悠悠,若被嚴親一旦丟。兵卒墜河皆不救,將軍溺水一齊休。馬行千里隨波去,士人三川逐浪流。炮響一聲天地震,象若心頭為人揪。」描寫之妙,令人拍案叫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