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開法師(南華大學學術副校長、佛光大學佛教學系教授)
我並不是一味地反對插管,二弟開憲曾動手術拿掉一顆腎臟,術後因全身麻醉無法進食而插鼻胃管餵食,我自己也曾因腸道嚴重阻塞無法排便而插鼻胃管引流,這些都是必要或不得已的「治療」措施。但是媽媽在這個關鍵時刻最最需要的,不是「治療」,而是「親情關懷」和「靈性照顧」,安寧照顧的精神就是:from cure to care。
臨終病人只要插上了管子,不論是呼吸器或是鼻胃管等等,病人和家屬的精力和關注點,就通通都圍繞著「照顧那些管子」裡的東西「進進出出」而團團轉,反而沒有精神和餘力真正好好地「陪伴」病人。更嚴重的情況是,當病人拖過了「人生的賞味期」,變成了「生命的延畢生」,多數的家屬都無能為力而後悔莫及,有的甚至就把病人丟給醫療機構,自己躲得遠遠的,真正和病人常相左右的,其實是一堆「醫療機器和管子」。
我們兄弟決心不用鼻胃管來延長媽媽的病體,而是用親情來陪伴照顧媽媽的身、心、靈,用愛語來安慰化解媽媽的掛念憂慮,用誦經、回向來引導媽媽的往生正念,用佛號來滋潤媽媽的靈性慧命。
最後事實證明,媽媽靠著每天兩袋點滴輸液,維持了四十三天的生命,並沒有「營養不良」或「餓死」的問題。最後捨報的時候,不但皮膚有光澤,臉上沒有皺紋,印堂發亮,面貌也比之前更加莊嚴祥和。而且如她所願,在住院以及回家照顧的這段時間,媽媽陸陸續續地將胃腸裡的廢物排泄得乾乾淨淨,得以身心清爽地在孫兒的佛號聲中含笑捨報往生。
因為我們決定不作任何醫療措施,連鼻胃管也不插,醫生認為沒有必要繼續住在安寧病房,我們兄弟也覺得沒有必要繼續住院,就準備把媽媽帶回家照顧。但是在把媽媽帶回家之前,要先完成幾項準備工作:一、購置一張電動醫療床,可以調整床墊的角度,二、動個小手術,在媽媽的左手臂埋一根點滴針管,三、派家中的外勞Yani到台大醫院接受更換點滴的訓練,四、再請一位有護理經驗的臨時看護,在白天時間到家中照顧媽媽。還有一項當時未列入考慮,後來有了狀況才做的,就是準備一台氧氣機。
當準備事項就緒了,我們就在十一月八日晚上,把媽媽接回家中。除了外勞和臨時看護照顧媽媽之外,我們兄弟和姪子弘觀輪流在晚上陪伴媽媽。十一月十四日晚上過了午夜十二點(十五日凌晨),我還在學校辦公室處理公文,接到小弟的電話,說媽媽喘的很厲害,從晚上九點一直喘到現在,他不知道該怎麼辦?就算是去掛急診,恐怕也只是帶氧氣罩而已。我就跟小弟說:現在已經半夜了,如果送醫院掛急診又要折騰一陣子,媽媽不一定受得了,我試著連絡賈淑麗科長看看,請她提供醫護專業意見。
接著我就立刻打電話給淑麗科長,還好她手機開著,也接了電話,我說明了媽媽的狀況,問她該怎麼辦?她說:這是體內缺氧的反應,先調高醫療床的角度,讓媽媽的上身仰起半坐,頭部墊高,這樣媽媽就不會覺得太痛苦,喘氣的狀況也可以稍微緩解,隔天趕快去找一台氧氣機。然後我趕緊回電話給小弟,請他按照淑麗的指示,調整媽媽的臥床角度。後來小弟跟我說,一直到凌晨三點,媽媽的喘氣才逐漸平復。
隔天上午,衛生局的人打電話到家裡(應該是淑麗科長有交待),由臨時看護接的電話,告訴我們要自己去醫療器材行租借氧氣機,還好臨時看護李小姐有認識一位做醫療儀器的朋友,小弟馬上連絡租了一部氧氣機,這樣媽媽就不會喘的那麼辛苦了。
在此與各位讀者經驗分享:要準備將臨終的親人從醫院接回家中,除了醫療床、點滴、臨時看護之外,氧氣機、電子體溫計、血壓計等,都要事先搞定,才不至於親人有狀況時,不知如何是好。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