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用美好的舞蹈供養我,我也要用同樣美好的舞蹈供養觀賞的大眾。
圖/影像合成
最近,愛上「供養」兩個字。
「手姿要注意,第三位,右手高一點,左手低一點。第六位,手畫下來要跟著前面。第七位,手再舉高。」十一位敦煌禪舞班的舞者排站成一列,伸出手臂變換「千手觀音」的各種姿態。陪伴我們練舞的慈玲老師,不斷地調整我們的手姿,儘管雙臂已經酸麻,還是得咬牙忍住。
練習「千手觀音」這支舞碼好幾個月,為的是要遠赴大陸蘭州大學,進行敦煌舞的學術交流。老師看我們這些家庭主婦的業餘舞者進步有限,不僅在千手觀音的手姿上未臻完美,也還無法呈現觀世音菩薩的自在與慈悲。所以,她帶我們練舞,和我們一起靜坐,也讓我們分享學舞的過程。
已經上課八年多的惠萍,每次跳舞時都以莊嚴自在的神情,贏得老師和同學的讚賞。她悠悠地說,會踏入敦煌舞的世界,是一個很巧妙的安排。當初只是陪婆婆到佛光山台中市光大社區大學報名課程,櫃台人員招呼她說,樓上有敦煌舞班正在上課,妳去看看,也順便報名。就這樣,她跟著敦煌禪舞協會的編舞家鄭秀貞老師,一跳就是八年。
她回憶,從完全不會跳舞,到現在經常有表演的機會。剛開始時,覺得自己很棒,每次表演都拉著全家大小一起觀賞、拍照。後來,她慢慢體悟到,鄭老師透過舞蹈要表達的層次更深。於是,她學會每次在跳舞時,融入音樂中,而不只是記動作而已。因為,「鄭老師用這麼美好的舞蹈供養我,我也要用同樣美好的舞蹈供養觀賞的大眾。」
是啊!供養!
凝視著敦煌石窟中壁畫下方的供養人像,是因為這些供養人出資開窟、塑像、畫壁,我們才有此因緣在千年之後,欣賞到畫中凌空翱翔的飛天舞姿。是因為年近八旬的大陸高金榮教授,在三十多年前懷報供養心,在石窟中描繪一百多張的舞姿和飛天造型,才有今天的敦煌舞蹈。是鄭老師希望我們能藉舞修心,才有我們這個敦煌禪舞班。
我感謝所有老師和同學的供養,也感謝家人的供養,讓我的生活豐盛。我也用我全部的愛,供養家人,供養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