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看電影 《藍色協奏曲》 找到自我呼吸的窗口

文/胡正文 |2013.02.16
2796觀看次
字級

生命的完整與意義究竟是什麼?愛的真實與深度,如何確認?

為何親生母女的關係,卻反而常會出現愛與恨的雙向拉扯?

心理學家在經過廣泛調查後得出結論:母女關係並不全然是和諧的,它經常是緊張,甚至破裂的;當人們在探索母女關係時,也是在做自己生命的功課。

《藍色協奏曲》是部沿用了傳統框架,卻另外套用生物科技做觸媒,探討無性生殖的社會可能帶來的道德、心靈和倫理的困境,在導演靈活套用新瓶裝舊酒下,「基因複製」更讓人有了咀嚼思索的空間。

劇情敘述某位著名的鋼琴演奏家——伊莉絲謝林,發現自己遺傳到「四肢僵化症」,她知道有一天,自己將無法再擁有完美精湛的琴藝,於是她開始思考,要如何才能保有傑出的聲名,甚至是超越其音樂天分;焦慮的伊莉絲請科學家男友,替她做複製人的植卵手術,她決定要生育與她有相同美麗外型,並且能夠擁有並延續,她那一手琴藝的複製人。這部片探討愛與生命的拉扯,透過琴聲娓娓道來。

人生的事情往往都不會順著最初的預期,母親伊莉絲雖然以基因複製延續自我生命,但母女二人社會與成長背景截然不同,這是非先天基因所能掌控的變數;除了外貌之外,女兒西麗與艾莉絲,確實發展出不同的兩個個體;相較於母親艾莉絲的冷漠、嚴厲與掌控,西麗活潑、關心自然、喜歡人群,全然不是母親的「分身」;這與自西麗出生即一路照顧她的褓母,和成長玩伴的影響力極為相關。

事實上,真正令西麗痛苦掙扎的,並不只是她複製人的身分,而是母親究竟愛不愛她?就像她聲嘶力竭的問:「因為你太愛自己,所以才生和自己一模一樣的孩子嗎?」我們彷彿可以聽見西麗內心的聲音:「媽媽,如果我和你不一樣,你是不是就不愛我了?媽媽,我們如此相像,你所愛的,是你眼前的我,還是你眼中的自己呢?」片中一幕西麗拿起刀片,狠狠剜掉右臉上和母親相同的痣,不過是在控訴母親,希望能夠得到一點點的區別罷了!

導演未由剛硬的道德面切入,選擇了柔軟的角度,影片中不斷的問著:如果愛原本就已極為抽象,難以捉摸,又怎麼能再禁得起人為的逆向更動?當愛人者與被愛者在物理上已無法分辨,愛的方向與緣由,是否也就更加模糊不清?

影片在琴聲中結束,西麗經過困惑與思考重新做了選擇,代表了她主體性的展現。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