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照,這位南北朝時期的大詩人,在文學上的最大貢獻,是改造了樂府詩、開拓了邊塞詩、美化了山水詩、深耕了生命詩,而且對當時正在醞釀中的七言詩,給了最有力的一推,因此不能小覷了他。
在元嘉時代,與謝靈運可以平起平坐的詩人,應該就是鮑照(西元四一○~四七○年),字明遠,今江蘇灌雲人,家貧,但有文才,少年時就能詩善賦,志在功名。
二十六歲時以詩自薦於臨川王劉義慶,受到賞識,賜帛二十匹,聘為國侍郎,自此踏上仕途,宋孝武帝時任為中書舍人,後來還做過秣陵令、永嘉令,臨海王子頊鎮荊州,委他當前軍刑獄參軍,所以後人稱他鮑參軍。
鮑照的詩,今存一百九十五首,其中三言的有二首,四言的有二首,五言的有一百六十四首,七言及雜詩有二十七首,其中半為徒詩,半為樂府。
不過中有〈代門有車馬客行〉與張華的〈門有車馬客〉作品相同,只是鮑照的在最後多加四句;還有〈贈故人馬子喬詩六首之三〉則與張華的〈擬古詩〉完全相同,一字不差。
按張華比鮑照早一百多年,如果說是抄襲,應該是後者抄襲前者,但是鮑照的詩比較完整,而且是六首組詩之一,應該不可能抄自張華的詩。其實歷代編詩集的人,常會弄錯,有時張冠李戴,一詩兩個作者,年代既久,也難去分辨了。
在鮑照的一百多首詩作中,引人注意的是詠山水、詠氣象,和詠花木的詩,曠逸清雅,吟出了他的特色,杜甫以「俊逸鮑參軍」形容他的風格俊逸,可謂言簡意賅,一語中的。
而後來李白、高適、岑參等大詩人,顯然都受了他的啟發,對他也推崇備至,尤其是明末大儒王船山對鮑詩的說法:「看明遠樂府,若急切覓佳處,則已失之。吟詠往來,覺蓬勃如春煙,瀰漫如秋水,溢目盈心,斯得之矣!」說得多麼飄逸微妙!
鮑照的代表作,當以〈松柏篇〉、〈擬行路難〉十八首為主,鄭振鐸《中國文學史》中有言:「〈擬行路難〉十八首,幾乎沒有一首不是美好的。」這句話雖然有些溢獎,但是事實上那十八首詩,在鮑照的詩作中,的確也算是姣姣者,尢其詩中使用十句「君不見」的反問法為句首,顯得出類拔萃,特別搶眼,例如:
「君不見河邊草,冬時枯死春滿道」;「君不見城上日,今瞑沒盡去,明朝復更出」;「君不見蕣華不終期,須臾淹冉零落銷」,蕣華是一種朝開夕謝的花;「君不見枯蘀走階庭,何時復青著故莖」;「君不見亡靈蒙享祀,何時傾杯竭壺罌」;「君不見少壯從軍去,白首流離不得還」;「君不見柏梁台,今日丘墟生草萊」;「君不見阿房宮,寒雲澤雉棲其中」;「君不見冰上霜,表裡陰且寒」;「君不見春鳥初至時,百草含春俱作花?」
「君不見」的問句法,乃提醒大家必須從多方位去體察宇宙、回憶歷史、珍惜目前,這可說是鮑照的絕招。
三百多年後,唐代詩人李白,就模仿鮑照用「君不見」的語法,但很少人指出來,這裡舉幾句例子,當知言之不差。
在〈梁父吟〉中,李白吟:「君不見朝歌屠叟辭棘津,八十西來釣渭濱」、「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揖山東隆準公」;在〈將進酒〉詩中吟:「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還有些君不見就不必全列了,可見李白對鮑參軍不但是很崇仰,而且還摹仿他。
南北朝的詩人大多不得善終,鮑照也是被亂軍殺害,得年六十,還好,他的三族沒有被夷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