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投石圖/莊文星
一九○六年,日本人岡本要八郎在現今新北投地熱谷(舊名北投溪溫泉或地獄谷)溫泉熱水池外流出口的下游處,發現一種具有放射性的特殊礦物,主要成分為硫酸鋇與硫酸的間固溶體的鉛質重晶石,這種含有高放射劑量鐳的礦物,因係世界首次發現,而以產地命名為北投石(Hokutolite)。
地熱谷位於新北投公園東北方約一公里,搭乘捷運淡水線,經由北投轉乘至新北投站下車,步出捷運站,往前望去就可看到新北投公園以及遠處熱海飯店的招牌。飯店前的小溪流,就是北投石的家鄉。沿著中山路或光明路前進,經過溫泉博物館,不久就可抵達煙霧迷濛、恰似人間仙境的地熱谷公園。
地熱谷為一盆狀窪地,可能是蒸氣爆裂口遺蹟,底部有多處溫泉湧出,屬酸性硫化物泉,有硫氣味,熱氣瀰漫。冒出溫泉口的水溫攝氏達 度,其他部分多在 度。局部地區岩石表面有黃色的硫化物與黃鉀鐵礬沉澱結晶。窪地由溫泉匯合地表水成一淺水潭,池水從西南側缺口流出注入北投溪,池底沙礫表面多附著溫泉沉澱的粉狀、皮殼狀的物質,或黃、白色等藻類著生。沉澱析出的礦物有石膏、明礬石、黃鉀鐵礬、硫黃、雄黃等。
源自地熱谷溫泉的北投溪,在距地熱谷口以下一百到四百公尺間的一段河床,即為北投石的主要分布帶。此段水淺微溫,溪底布滿安山岩或粗粒白砂岩的礫石。原本灰黑色的安山岩經酸性溫泉浸泡,漸呈白化,在礫石表面及岩石間隙裂縫中,有黃色至白色的沉澱物附著,膠結成一層層的皮殼。沉澱皮殼的最外層,附著半透明至乳白色的密集菱形小晶體,厚約半公分至一公分,這便是著名的北投石。一般來說,白化的安山岩比白色泥質膠結的粗砂岩或礫岩堅硬,不易因滾動撞擊碎裂,而易為沉澱物附著,因此成為北投石的寄主岩石。
北投石常見於溪旁小瀑布下的洞穴邊緣,北投溪瀧乃湯溫泉浴室前面節節下降的河段,原為北投石生長的大本營,所成長的北投石結晶具有較佳的外形與質地。不過,數十年來,由於河床屢經整治挖掘,溫泉區過度開發,林立的溫泉浴室大量抽取地下水,而汙水、垃圾流入溪中,使得水質酸鹼度大大改變,阻礙北投石礦物結晶的生長,往昔良好的大顆粒結晶已十分罕見,僅在岩石表面留下一些磨損的殘破皮殼,實為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