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車到來,學童歡喜趨前找書讀。
圖/記者杜憲昌專題報導
港埔國小
處處可見閱讀角
跟著佛光山雲水書車造訪學校,很常聽到「不山不市」這句話,顧名思義,這指的是那些非處山野偏鄉,但也不是位於都會市中心的學校。多數校長都同意,這些「不山不市」學校獲得的關注與資源,比偏遠地區學校來得少;而這些學校正是雲水書車服務的重點。南屏別院書車前往服務的高雄市林園區港埔國小,及高雄市大寮區的潮寮國小,都是典型的「不山不市」學校。
書車一進到港埔國小,「海鷗叔叔」鍾坤明就熟門熟路地開往圍牆左側的空地停靠。旁邊一株高大的印度橡膠,樹幹周圍還設有雙層的木造平台,真是閱讀的好所在。
港埔國小校長張二文說,原本有兩株印度橡膠樹,靠外側、更高大的另一株,前年颱風時硬生生被吹倒,學校就順勢把這裡整理成另一個閱讀角落,正好雲水書車來訪時可以停靠。
書車納入正規課程
事實上,像這樣的閱讀角在港埔國小還真不少,操場旁、花台邊、花架底下,到處設有石砌的梯台,而且都鑲貼著學生的陶版作品。通往墾丁、聯外幹道遊覽車和大型聯結車的喧鬧聲,被學校邊的一堵圍牆拒於門外,張二文把學校比喻為「喧囂中的寧靜園」,一切的設施都是為了營造適合學生閱讀、學習的環境。
閱讀是港埔國小的教學重點,校方除安排有二位兼行政職的閱讀老師,還把書車安排進閱讀課程當中,配合書車每個月到訪時間,排到閱讀課的班級就到書車這裡來看書,規定一次只能一個班級,其他同時段也排閱讀課的班級,就到學校圖書館室內閱讀。
負責推廣閱讀活動的輔導主任陳宗佐說,學校對於閱讀非常重視,書車遠道而來,希望學生都能把握有限的時間,有所收穫,所以要求學生在書車閱讀時,就和上課一樣有秩序、守規矩,不太會看到學生交頭接耳、大聲交談的情況。
創造讀寫發表樂園
張二文表示,閱讀是所有學習的基礎,學校安排每周四讀報,各班都有兩份報紙可以閱讀,周五讀經。除了雲水書車的閱讀心得寫作,表現優秀學生給予獎勵;另外還會統計學生的閱讀情況,累計讀了十本書就會公開表揚,也可以兌換獎品。一○一學年度上學期開始,學校還辦了一份《港埔心語》,每月發行一次,除了各處室、學校活動報告、親師通訊等事項,另外闢有學生文章發表專區,以鼓勵學生勤於閱讀和寫作。
張二文說,弱勢並不等於失勢,弱勢學校更需要懂得借重社會資源。「佛光山的雲水書車和《人間福報》,提供弱勢學校學生最佳的閱讀學習資源。」他常提醒小朋友,「雲水書車的海鷗叔叔和義工阿姨,不遠千里地把書送到你們面前,讓大家不用跑到圖書館,就有這麼多的好書可以看,所以大家更應該懂得惜福,認真閱讀,不辜負叔叔和阿姨的好意。」
鍾坤明、陳淑華
樂做孩子守護天使
鍾坤明居士是南屏別院雲水書車的「海鷗叔叔」,每天開著書車到處跑,遠到高雄南端的林園、大寮,北到臨近台南的茄萣,足跡不知道已經繞過高雄市多少圈。早年從事營造業的鍾坤明說,現在退休了,到南屏別院來服務,等於開啟第二個人生。
鍾坤明笑稱自己是「半個義工」。因為雲水書車每天都必須出勤,南屏別院住持妙樂法師認為無法以義工來負擔這項職務,所以就找了全職的駕駛。但每個月兩萬元的薪水也不容易留住人,常常還是得由原本擔任圖書義工的鍾坤明來支援,因此妙樂法師就和他商量專任書車的駕駛。他沒有遲疑猶豫,就如實地承擔起來。
長期深耕校園
其實早在擔任書車駕駛之前,鍾坤明和他的同修、國際佛光會南區協會監事陳淑華,為了推廣雙園讀報教育、雲水書車等活動,就已經多次跑遍大高雄地區各中小學拜訪。鍾坤明表示,為了推廣南屏別院的各項活動,陳淑華到處拜會從不喊累,而且還要負責規畫各項相關活動,既勞心、又勞力,「她的熱心令我佩服。」另外,妙樂法師非常重視教育,還自掏腰包購買了好多套《佛光菜根譚》分贈給學校的校長和老師,「看到妙樂法師和同修為了推廣教育,付出這麼多心力,當然會覺得自己也應該要效法、努力才行。」
為鼓勵學生閱讀,書車每次到訪學校,都會讓學生在閱讀過後,撰寫心得報告,然後再從中選出優秀作品,頒獎表揚。但很多學校都不知道,這些送給學生的小禮物,其實都是鍾坤明和陳淑華兩人發心添購的。每個月,他們大概都要花上近萬元來準備給孩子們的獎品。鍾坤明認為,孩子的心非常單純,一點小小的獎勵,就可以達到很大的激勵效果,如果他們夫妻這麼做,能夠在兒童心智成長的黃金時期,讓孩子接近圖書、喜歡閱讀,甚至養成閱讀的習慣,這就是最好的回報。
潮寮國小
激發兒童學習動機
雲水書車來到潮寮國小的時候,正是學生午休時間,操場上只有幾位在練習升旗典禮儀式的學生,整個校園相當寧靜。
看到「海鷗叔叔」在擺放旗座和排座椅,剛被選上擔任旗手的穆逸翔,立刻主動趨前幫忙。孩子們和鍾叔叔已經相當熟悉,倒是對拿著相機拍照的記者顯得好奇。鍾叔叔為他介紹是台北下來採訪的記者,穆逸翔說「可以幫我拍一張嗎?」記者才答應,他又接著問「那照片會登在報紙上嗎?」記者點點頭,他卻立刻跑開。原以為他是害羞,但不一會兒就帶了四個同學過來,主動拿起書,在書車前擺好POSE,穆逸翔還不忘提醒同學「這是要登在報紙上的喔,大家要笑好看一點。」鍾叔叔說,「這裡的孩子都很活潑,等一下午休過後,你就知道了。」
果然,鐘聲一響,孩子們就立刻往書車方向跑,有的拿書,有的圍著鍾叔叔問東問西,好不熱鬧。一直到教務主任張簡煥叡出現,那些該去上其他課的孩子,才一溜煙地跑進教室。
隔代教養家庭多
潮寮國小是一所充滿活力的學校,不只學生,就連校工也一樣。孫景政在潮寮國小當了三十多年校工,對這所學校比任何人都還熟悉。他正在除草,揮揮手把記者叫過去,「你是來採訪的喔!學校的事要問我才對。」
孫景政倚老賣老從學校的歷史,談到他正在做的植草,然後是大寮地區的變化。「年輕人都到市區工作,發展好一點的,就把孩子接去;勉強維生的,只好把孩子留下來給老人家帶。」「賺不了錢,討不到媳婦的,就娶外籍新娘。有些外籍新娘原以為來台灣是享福的,但一看到這裡的情況,也不管已經生了孩子,就跑了。」
潮寮國小校長梁一成說,學生當中,約有三分之二是低收入戶,二分之一是單親的孩子,很多都是隔代教養。「許多孩子因為家庭經濟不允許,或者沒有閱讀的觀念與環境,根本沒有閱讀的習慣。」「不應該讓孩子來承擔家庭的問題,更不應該讓這些問題影響孩子的發展。」所以學校很積極地鼓勵學生閱讀,不只借重各種可以運用的社會資源,學校還會每個月調閱學生的借閱紀錄,公開頒獎給全校前三名的學生。
另外,梁一成還在校長室放了許多糖果餅乾,吸引學生上門,藉聊天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鼓勵學生學習。
梁一成說,這些孩子都很單純,一點點的獎品和鼓勵,就可以激發他們的企圖心。「沒有一個孩子應該被放棄,給孩子任何可以成長的機會,是從事教育者的責任。」「很感謝佛光山雲水書車的協助,讓孩子有這麼好的閱讀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