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陽台上吃飯

葛愛華 |2013.01.24
1410觀看次
字級

一塊方正小陽台,外牆砌好低,鑄鐵雕花欄杆讓視野無遮攔。

小陽台面朝北在廚房後邊,原居者應是規畫晒衣置物空間,上面釘的遮雨棚架往外推了一台尺幅度像假睫毛不自然,她很想拆掉;地上有洗衣機占據屐痕與排水孔洞眼圓睜的恓惶,但毛氈一鋪倒無妨礙。

她入住後發覺建物坐向最佳視野,就是這處陽台。於是,找出一張小桌來施展,端了把有靠背軟墊椅子,在這居高臨下十幾樓的白雲流風天光裡,喝茶看書閒想。底下雖偶有車馬喧騰,但大半光陰皆能滌煩慮惱,怡然自得。小不美,晚間有蚊蚋,捕蚊燈電蚊香都罔效,凶悍無聲咬人滿腳,陽台燈黯打不著也揮不走。

她想起小時候每到傍晚炊煙時刻,鄰家老人們相約似地極有默契,扣著自家菜餚米飯碗缽,舉箸蹲坐小籐椅門畔划飯;偶從門口穿過一兩人,還會張開滿是食物的嘴,含混招呼:「食飽未?」飯罷回頭填湯,轉來又對門聊,真的是呷飯配「開講」,說在興頭上便把碗筷就地先擱置,不急著收拾清洗,總要聊扯好一番才告晚餐終曲。

盛景時,皮孩子也依樣畫葫蘆,跟著家裡的老大人,拿一碗飯邊跑邊吃、邊吃邊耍,砸翻了塑膠碗瓢,惹得姨姨媽媽們張嘴吆喝管教也常見到。

蜿蜒的小巷弄,門戶相對在日光老長的季節裡,好像人人都習慣跑到外邊吃飯,聊扯鹹淡。那年頭,街坊大多在同一個攤車或幾家小舖子買的魚肉菜蔬,好幾家人每日料理餐色或言談的物事煩惱,實在大同小異且反覆單調。小時候她這樣看著,總是狐疑,那些人家裡廚房蓋著瓣型綠紗菜罩的木頭圓桌,可還有誰肯在座吃飯哩?

真奇怪,為什麼非要到外頭吃飯?那時不解的光景,現在大城市裡確實看不到了。

別說端著碗筷蹲在自家門口吃飯,她從小到現在也不肯邊走邊吃,看見有人在公車上旁若無人大嚼麵包飯糰、窸窣喝鋁箔包裝牛奶,還會覺得那人真不懂生活禮儀啊!

可搬進來這大樓上居所後,方正陽台的戶外景致,每每跟她招手,讓她直想把吃食的事情,搬到那陽台桌上進行看看,既然能在上頭喝茶,那自然也能在上頭吃飯。

滷了香菇麵輪,切細絲茭白筍燜水素炒一小碟,再擺盤菠菱菜;少許鹽,幾乎不油,毫無蔥薑蒜,其實是她不擅烹調。

Y曾對她發表過意見:「哎,中國人的料理,怎麼能沒有醋醬蔥薑蒜!」

Y還說過:「我媽如果沒有紅蔥頭爆香,是會跳腳不肯下鍋炒青菜的!」

他們有時在餐館吃飯,蒸物上面的薑絲她一定撥得雲開見月明;在攤子上,湯麵混搭的韭菜絕對完整挑剔且全入Y的碗內;外帶一份滷蛋黃豆乾,連刀工細碎的蔥花,她也能撇揀乾淨猶如無葉枝幹。

為什麼不在點菜時,就先表明不要那些配料?Y問,她便笑答:中國人的料理,怎麼能沒有醋醬蔥薑蒜?其實,還是別讓人跳腳無法下鍋蒸炒吧!

今天桌面三菜外加一盅茶,她試著在戶外舉筷,傍晚天邊的鴿陣和紅霞,樓底下車流人聲隱約,恍惚感覺周匝有太多的動態情貌叫人分神分心,碗碟裡或口腔中細細吞嚥的食物滋味可不是主角了,吃飯這事可以不必埋頭苦幹時,耳朵裡的聲音登時豐富起來,抬臉看遠山輪廓還清晰如畫但近處建物已掌燈,一頓餐罷不僅填飽肚子還包括眼睛,在緩慢的氣味線索間,彷彿和什麼故事裡的細節,微笑相逢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