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軍爭篇》說,爭利的關鍵,在於將領對於整個局面和情勢的掌握度。
就拿「以迂為直,以患為利」來說,迂和直、患和利,本來是相對的條件,但若要贏過對手,就得把「迂」和「患」,轉化為「直」和「利」。
這裡有一個寓言可以比擬,一個農夫遇上了魔鬼,魔鬼對農夫提出條件說:「你若把連續兩年的一半收成分給我,我就送你無數的金銀珠寶。」但是農夫要求「第一年地下的收成歸我,地上的歸你」,魔鬼同意了。
沒想到一年過去,農夫種的蘿蔔豐收,魔鬼只得到一堆蘿蔔葉;於是魔鬼反過來要求:「要不然明年地下的收成歸我,地上的歸你!」隔年,農夫的田裡長滿稻穗,魔鬼仍是一無所獲,聰明的農夫最後贏走魔鬼所有的寶藏。
這個故事的教訓是,戰場上必須臨機應變,見招拆招。《孫子兵法‧軍爭篇》也是這樣要求將領的,孫子說打仗必須見機行事,化「災難」為「轉機」,改變頹勢,創造優勢。
〈軍爭篇〉中「掠鄉分眾,廓地分利,懸權而動」這段話,更是爭利智慧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提議,這裡延伸了「分享」的觀念,孫子要將領適時的給下屬甜頭,同時要有同理心,體會士卒的感受,明白他們是不是累了?攻城掠地之後是不是有應得的報償?
身為領導者,不單要讓下屬得到形式上的勝利,也要享受實質上甜美的戰果。因為打仗不只靠聽命行事的部隊,也不是靠一成不變的策略就能贏,必須因應局勢,走出自己的康莊大道,這就是所謂的臨場指揮概念。
〈軍爭第七〉說:「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者也」,就是這個意思。這句話再次強調戰場詭詐多變,各種戰術千變萬化、層出不窮,能奪取先機之利的人,不一定是人數最多、力氣最大的,而是手腕最靈活、讓敵人無法捉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