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自二○○八年大幅開放後來往頻密,雙方人民最期盼的是在經貿、旅遊、文化、教育各方面互通有無,產生雙贏的成果,作為資訊交換平台的大眾傳播界則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可是,幾年下來,兩岸媒體事業的交流互惠在實質上進展有限,據云在最近兩岸互設機構的整體概念中,媒體駐點的設置是最難達成共識的一項。原因為何?無非是意識形態作梗吧!
開放台灣記者駐點是一九九四年由大陸首先啟動的,先後有十一家台灣媒體獲准派記者在北京、上海、福建、成都等地;二○○○年十一月台灣亦開放大陸四家媒體來台,二○○四年增至五家,可是二○○五年又減為三家。
二○○八年兩岸關係回暖,台灣陸續開放至十家大陸媒體人員來台。去年,馬總統更提出兩岸媒體相互駐點採訪正常化的政策,大陸國台辦亦呼籲兩岸媒體互設常駐機構,顯示兩岸官方都已體會到此一趨勢已無可阻擋。我們認為,傳媒機構交互設置永久據點,開放自由採訪,乃至於落地發行等業務實應及早開放,其主要理由如下:
一、兩岸曾經有過將近四十年的完全阻隔,兩地人民形同陌路,尤其在爭戰與對立的陰霾下,感情的斷層早已深陷,如今僅僅靠著歷史與文化傳統的共同記憶來支撐,顯然力道不足。雙方政府必須運用現代媒體巨大的資訊傳輸功能,使有關人民日常生活的報導與畫面,穿越海峽以增強彼此的熟悉度與認同感,才是彌縫間隙、融和情感的最佳手段。
二、新聞採訪需要長期經營,才能建立人脈、掌握社會各個面向,進而做出更詳實與深度的報導。經過多年來的反覆與進退,目前兩岸傳媒機構已可直接派駐記者進行編採報導,算是跨出了一大步;未來若開放媒體常設駐點,更可減少人員往返作業的耗費與不便,大幅提升兩岸媒體報導的質與量。
三、台灣從上世紀八○—九○年代起廢除報禁,開放天空,造成傳播業界百家爭鳴的繁景;其後,隨著公家勢力的退出,台灣媒體得以全面私有化,從公營事業變成「文化性產業」的一環,必須將本求利,步步為營,才能永續存在。如今世界各國正邁入資訊匯流、法令鬆綁、跨國經營的全球化時代,台灣傳媒產業若能伺機登陸,借對岸龐大市場為前瞻基地,先求生存,再求擴張,在進退自如之中強化本身的國際競爭力,不失為振興的良策。
四、台灣與大陸分治以來,雙方各擅勝場;近年來大陸經濟飛躍成長,但在社會現代化的發展上仍不及台灣甚多。我們應以更為開放的心態鼓勵大陸媒體來台,將民主建設、人文素養、教育成果、公益與平權運動的真正面貌完整地傳達給大陸人民,一方面做為台灣成功經驗的宣傳;另一方面更可爭取未來談判的籌碼,奠定雙方和平發展的堅實基礎。
至於有人提出雙方在新聞報導自由方面應講究「對等原則」,顯係搪塞之詞!兩岸在政治制度迥異以及民主化程度與市場大小有別的情況下,媒體事業發展的路徑不同,尤以新聞自由的空間落差最大。相較台灣媒體資訊自由化的現況,大陸官方對媒體仍然嚴加管控。此時我方以對等為名要求對岸修正它的媒體政策,寧非強人所難?其實,台灣方面也不是一直為了「國家安全」的考量,而限制陸媒採訪的家數、人數和時間嗎?更何況當前大陸對台政策是以「惠台」為基調,處處往台灣方向做「不對等的」傾斜,而我方官員卻一味拘泥於教條和口號,不懂得向遠處著眼,如此則兩岸關係又將如何邁出第二步?這是守舊觀念在作祟,也是兩岸新聞交流未見顯著進展的關鍵因素之一。
更簡單地說,言論自由為民主社會的基石,當雙邊新聞交流日增,對大陸民主化改革必將產生催化作用,從長遠來看,這難道不是兩岸民眾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