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詩話】陶淵明 田園詩派創始人

吳東權 |2013.01.17
3546觀看次
字級

陶潛,字淵明,晉代名詩人,他的曾祖父陶侃,每天搬磚運動,也是史上聞人。

陶淵明一生坎坷,十二歲時父親就過世,多虧他那賢德的母親,在貧困的生活中,讓他能夠安心讀書,教他做人的道理,養成安貧樂道的人生觀,對他的一生影響很大。

總計他十八歲出仕,斷斷續續服務了十多年,四十一歲當上彭澤縣令,才八十多天,上級年輕官員前往視察,必須束帶整裝恭迎,他不願為五斗米折腰,一氣之下,辭官回家耕作,辛苦了二十二年,六十三歲病故。

正因他賦閒在家農耕,所以創作題材多以田園為背景,這是在他之前的詩人所欠缺的經驗,自然成了「田園詩派」的創始者;但當時並不受重視,他死後一百多年,梁朝昭明太子蕭統,對他的詩文特別欣賞,四處蒐集他的遺著,編成《陶淵明集》八卷,並為之作序,才有名氣。

到了唐代,李白、孟浩然、杜甫、白居易等先後吟詩推崇陶潛,因而詩名大發。北宋時,宋庠重新刊定《陶潛集》十卷本,是為最早的刊本,計有詩一二五首(四言九首,五言一一六首)、文章十二篇、詞賦三篇、韻文五篇、散文五篇,作品相當廣泛。

所謂「文窮而後工」,這個「窮」字有兩種意義:一是生活窮困,二是絞腦苦思。陶潛辭官後的生活條件,確是很差,他的農舍被火燒過一次,太太又過世了,結婚三次,生了五個男孩、一個女孩,食指浩繁,農耕豐年尚可維持,逢到凶年歉收,那就得告貸過日,尤其是他嗜飲,到處欠有酒債,生活過得拮据困頓。

陶潛的五個兒子分別名為陶儼、陶俟、陶份、陶佚、陶佟,不過智商似乎都不高,陶潛希望他們讀書,承襲陶家衣缽,好好做人,所以每個名字都用「豎人」旁。

可惜沒有一個能夠讓他滿意,感慨之餘,吟了一首「責子詩」,把兒子描寫得很窩囊:「白髮披兩鬢,肌膚不復實。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阿舒巳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栗。天道偶如此,且進杯中物。」

詩中用小名所提的四個兒子,好像都很愚笨,老三、老四好像還有一點痴呆,老五陶佟大概還小,不提也罷,唉!只好喝酒解悶。

也許是幾個笨兒子使他感到「爾之不才,亦已焉哉!」再加上無意仕途,天性孤高,於是勘破人生,只好盡日飲酒尋醉,吟哦舒感,所以他的一百多首詩作中,可分為三類:飲酒詩、詠懷詩、田園詩,都是充滿了淡泊、隨緣的意緒。

後來杜甫看了他的「責子詩」,頗不以為然,吟了一首詩批評他說:「陶潛避俗翁,未必能達道。觀其著詩集,頗亦恨枯槁。達生豈是足,默識蓋不早。有子賢與愚,何其掛懷抱?」講別人很容易,換成是自己,膝下一群不肖子女,又笨又痴,打也不是,罵也沒用,怎能不大歎「天道偶如此」,夫復何言?

後人只知道陶潛孤芳自賞,節操高潔,不為五斗米折腰,寧願農耕度日,自食其力,殊不知他的生活時時捉襟見肘,這從他的一首「乞食詩」中可以看出端倪:「饑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主人解余意,遺贈豈虛來?談諧終日夕,觴至輒傾杯。情欣新知歡,言詠遂賦詩。感子漂母意,愧我非韓才,銜戢知何謝,冥報以相貽。」

可憐的大詩人,活得多麼卑微!多麼遺憾!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