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中國童話 黃永松親自督印

 |2013.01.17
1516觀看次
字級

【本報綜合報導】「年過古稀的農民還在土地上耕種,我也可以繼續做田野調查。」台灣《漢聲》雜誌創辦人黃永松(左圖/本報香港傳真)已經七十歲,卻仍放不下中國鄉土文化遺產搶救工作。

由黃永松主編《最美最美的中國童話》簡體版日前在北京首發。該書包含三百六十二個源遠流長的中國民間故事和八百四十三幅傳統美術配圖,已在台灣暢銷三十年。

小時候的地理課,讓黃永松對黃河、長江並不陌生。他能聽懂各種口音,常讓民眾驚訝佩服,「因為我的小學老師來自大陸各省,像自然老師是四川人,數學老師是山東人」。在中華大地上行走、記錄,對黃永松來說像是一項使命。

黃永松說:「希望媽媽每天為懷中的孩子講一個民間故事,讓他們從小了解中國文化,也增進親子關係。」在《最美最美的中國童話》出版前,黃永松從台北飛抵大陸,到印刷廠親自督印。

上世紀七○年代,《漢聲》英、中文版在台灣先後創刊。四十多年來,黃永松和他的團隊,做了兩百多個民間文化的專題,將很多被遺忘的手工藝帶入大眾視野。

其中,最成功的案例是「中國結」。三十多年前,黃永松將中國編結藝術總結成十一種基本結、十四種變化結,出版《中國結》系列叢書。「中國結」由台灣傳遍全世界華人區,再傳回大陸,已成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象徵。

黃永松致力建立一個中華文化基因庫,將中國的、傳統的、活生生的民間手工藝文化歸入其中。他說「做文化工作不能急」。他和團隊花九年時間做了風箏譜;花八年時間記錄了惠山泥人,傳統建築系列則做了十幾年。

「很多人以為我很辛苦,其實在農村我簡直是『天子驕子』。」黃永松說:「早期台胞來得少,地方上的人很熱情,我也幫他們尋找在台灣的親戚。」

近些年來,「文化強國」被頻繁提及,黃永松為此成為共識感到欣慰,「大陸已經做了多年產業代工,卻缺乏創意。要了解民族文化,設計才會好,再來改善自己的製造業。」

黃永松還常為紀錄片製作人提供建議,例如前陣子熱播的《舌尖上的中國》。「現在最大的困難是在傳承上,能讓年輕人了解傳統文化的各種事都要做。」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