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 文化與文創之間

漢寶德(總統府資政) |2013.01.16
1737觀看次
字級

近年來,文化界面臨最大的困擾,就是文化與文創之間的畫分不清。自從政府正式把文創視為經濟政策的一大策略之後,問題更加複雜了。文化界的任何作為似乎都可以掛上文創的名義,以便申請政府的補助,同時可使政府感到文創發展上的成就。

真的已經到把觀念釐清的時候了。

究竟為什麼把文創與文化弄混呢?這一切都是英國人搞出來的名堂。英國的傳統,政府是不干涉文化事務的,堅持文化發展的充分自由。可是到了二十世紀的後期,由於文化的大眾化,使文化也可以賺錢了。他們才覺得政府有責任促使文化負擔起一部分社會經濟的任務,因此成立了文化部,倡導創意產業。對於文化的本身,他們還是不干涉的。然而把一切藝術都包括在創意產業之中,傳到東方來,可就把我們搞糊塗了。

在歐洲大陸,英國人所說的創意產業仍然被稱為文化產業。文化與文化產業之間原本是很清楚的。文化是為了提升國民的精神素質,以藝術與美感為主要內容,所以通常需要補助。補助是為鼓勵創作與推廣,這也就是美國設立國藝會的目的。文化產業是以文化為內容的經濟活動,目的是賺錢,因此有助於經濟發展。既然是產業,政府並不需要插手。文化界稱文化產業為大眾文化,本來是很看不起的。可是由於大眾水準的提升,在文化產品上的消費愈來愈多,政府也開始注意到。這時候就要在政策上為文化的產業化鋪路了。

早期的文化產業是很單純的,是指賺大錢的電影、電視與出版業,就是原新聞局所管轄的那部分。到今天,把文化產業擴充為創意產業之後,忽然一切文化都成為產業了。如果把產業解釋為可以換錢的東西,而文化的產品本來就是可以換錢的,還有什麼文化不能稱為產業的呢?所以博物館裡賣紀念品自然被視為文創,地方社區的手工藝也被視為文創。文化與文創就混為一談。

其實認真的看文化產業,產業是英文industry的翻譯。它的真正意義是工業。在各類產業中,工業是現代化的生產方式,其目的是大量生產以供應廣大市場,可以連接上商業體系,甚至以國際市場為目標。這樣去看文創,就與文化比較容易分割了。

文化並不是不在乎錢,而是在創作的過程中不以賺錢為目標。一個畫家在作品成熟之後,畫作的市場價值可能高到無法估量。可是,如果這位畫家一開始即以商業價值為目標,他本人不會被視為嚴肅的藝術家,其作品就不可能被視為重要的文化產品。由此可知,文化工作者先要在創作上成功,為文化界普遍承認,其作品可以在國際的市場上作為產品拍賣,才進到文化創意產業的階段,為國家社會創造財富。如果先想到錢,則在文化價值的建立上即已失敗,下一步就不必談了。

更具體的例子是日用陶器。在陶藝家的手裡,杯碗、茶壺,無不是創作,捧在我們手中,每件都是藝術品,但是為了社會大眾使用,在手工藝的時代,就有匠人按固定形式製作、生產。為了宮廷使用,則由最巧的匠師限量製作非常精緻的作品,就是今天所謂官窯,其產品到今天都被視為高價的古物。這樣的陶瓷器是不是文化產業呢?在今天看來,這些雖然都是產業,卻只能稱為文化產品。

日用陶瓷到今天早已工業化,使用現代的技術,可以做出大量完全一致的產品,成千上萬的賣到市場上。這類陶瓷多少都要考慮美觀與大眾品味,所以可以稱為文化產業,只是不為大家注意而已。今天要談文化創意產業,應該結合陶藝家的精神素質,與工業的生產方法,而產生的是可以國際化的高級產品。如何連結創意與產業,才是問題的核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