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輸人不輸陣」,在互相較勁時,就算武器比不上對手精良,但是戰鬥的意志絕不能輸,一旦士氣被敵人打垮,就算再強的部隊也可能輸。
《孫子兵法‧軍爭篇》說善用兵的人,除了取得主動權、不受對手駕馭之外,更懂得運用人與人互相影響所產生的力量,來激勵我軍同仇敵愾的鬥志,以瓦解對手的士氣。
在每一場戰爭中,只要善用這種治心術,「以治待亂,以靜待譁」,以嚴整穩定來凸顯對手的混亂喧譁,就能避開敵人的銳氣,藉此不戰而屈人之兵。
在瞬息萬變及資訊不足的壓力下,想用心理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卻可以引起很大的漣漪,所謂「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因為士氣的高低,牽動著團隊的意志、決心與效能。
而高明的兵家,懂得挫折敵軍意志,,讓敵人知難而退,進而招降他,這才是奪其心氣之道。
比如楚漢相爭,漢王劉邦曾用四面楚歌和流言蜚語,來瓦解項羽的抵抗決心;又如井陘之戰,韓信在趙營插上漢軍紅旗,嚇退陳餘的部隊;赤壁之戰,孔明在大霧中命令兵士大聲鼓譟,使曹軍大亂,輕而易舉得到十萬支箭。
據說十八世紀七年戰爭中,普魯士王「紅鬍子」腓特烈,在長期對俄作戰中民窮財盡,腓特烈幾乎打算服毒自殺,但突然傳來俄皇逝世消息,讓腓特烈士氣大振,這場勝戰也為普魯士的崛起奠下基礎。
一九九一年波斯灣戰爭中,聯軍指揮官史瓦茲柯夫將軍曾透過空中打擊、敵後滲透,以佯攻和騷擾手法,瓦解伊拉克的指揮系統,最後聯軍主力從沙漠長驅直入,完成收復科威特任務。
最著名的就是費邊的「攪擾戰術」(或稱「費邊戰術」),一面在前線攻擊,一面對敵軍後勤補給加以破壞,當敵人回擊時,費邊絕不上當,一直保持游擊戰來攪擾後勤補給,雖然羅馬人認為這種戰法不夠光明磊落,卻大大提高勝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