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授不實發票進入起訴階段,國科會主委朱敬一、中研院長翁啟惠與教育部長蔣偉寧聯合發表聲明,表示不實發票「公款公用」以貪汙罪起訴太過嚴厲,遭外界批評學術界干預司法。
因此,朱敬一、蔣偉寧都向社會道歉。朱敬一透過新聞稿表示,為過去經費制度僵化導致教授便宜行事,向社會大眾道歉;對過去的制度,國科會一定概括承受,不會迴避。蔣偉寧則說,對社會造成衝擊,他代表教育部表達歉意,即使不實發票是公款公用,教授還是有錯,校園內未來不能再發生。
國科會表示,不實發票問題不在科研補助經費浮濫,「想要A錢的人經費再少也會想辦法A」,反而是部分教授年度預算沒用完,擔心繳回明年補助遭刪減,才配合廠商預放款;國科會希望各大學未來能建立「合一的財務採購及管理機制」,避免教授將來再有「耗材預放款」狀況發生。
然而,什麼叫「合一的財務採購及管理機制」呢?
國科會副主委孫以瀚說,目前國外與中研院都有類似「庫房制」做法,集資大量購買可以壓低買價,同時方便教授隨時至庫房取用,報帳也不用拿A報B。中研院生醫所及分生所已實施庫房制二十多年,每個研究員拿出一部分研究經費,購買共同需要、需求量較大的耗材,例如原子筆、紙張、藥品、酵素等。
我贊成國科會推動各大學建立「合一的財務採購及管理機制」。可是,如果國科會推動的「庫房制」只是停留在「購買共同需要、需求量較大的耗材」這個層次,這樣的制度改革其實只是想「拍蒼蠅」,不能夠真正的「打老虎」。
對國內研究機構生態稍有瞭解的人大多知道:在諸如「原子筆、紙張、藥品、酵素」等耗材做手腳,通常是用假發票「拿A報B」,這是國科會報帳制度僵化所造成的,出問題的金額不大但涉及人數較多,在這個層次上做制度改革,充其量只能「拍蒼蠅」。
真正「想要A錢的人」其實不會在「耗材」上動腦筋;他們的發財途徑是買「貴重儀器」。這種「大老虎」通常會先在政府機構裡占著掌握權力的「學官」位置,推動各種大型研究計畫,然後透過他們在各大學或研究機構的人脈,申請購買價格數百萬或甚至上億的「貴重儀器」,再由大學成立「貴儀中心」集中保管。這樣買來的「貴重儀器」,或者低度使用,或者完全沒人使用,等到七年時效一過,就可以當作「逾期財產」,予以報廢。
國科會要想整頓國內的研究風氣,不妨清查一下:歷年來國科會補助過哪些研究機構、購買了哪些「貴重儀器」?這些儀器產出了多少研究論文?哪些論文是套用既成研究典範的「垃圾論文」,哪些論文有真正學術上的突破?
坦白說,用這個方法只能讓國科會先知道:「老虎」在哪裡。至於國科會敢不敢祭出「管理機制」來「打老虎」,那就要看主事者有沒有這個膽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