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緬甸仁安羌大捷紀念碑落成儀式」昨日在仁安羌古戰場五○一高地舉行,來自台灣的退役將領、中國大陸和美國的抗日將士後代、專家和學者見證這歷史時刻。仁安羌大捷是中華民國抗戰史上重要戰役,建碑儀式完成,也找回一度失去的重要史實。
目前唯一在世、以第一一三團警衛隊班長身分參與仁安羌大捷的九十四歲老兵李玉昆昨天現身參加儀式,現場即報以熱烈歡迎掌聲。
七十年前的中國遠征軍以不足一團的兵力擊潰日軍,解救在緬甸仁安羌被圍困的英軍、美國傳教士及記者七千五百餘人。當時領軍的一一三團團長劉放吾後代、兩岸的抗戰專家學者等六十餘人,搭乘包機重回現場,出席見證十三日的「仁安羌大捷紀念碑塔」揭幕。
「建碑除了了卻家父劉放吾將軍生前的心願,更重要的,讓父親帶出去戰死沙場的兩百多位子弟兵,得以長眠安息。」劉放吾次子劉偉民十二日晚在葡甘阿倫姆皇家旅館的歡迎晚宴指出,這是中國遠征軍七十年來在緬甸所建造的第一座紀念碑。
在洛杉磯經商有成的劉偉民說,父親在世的時候沒聽他提戰功,卻常對他們兄妹們說,當年帶出去的子弟兵永遠再無法把他們帶回來。看不到妻兒,見不到爹娘,年輕的生命為民族戰死沙場,甚至屍骨無存。
劉偉民表示,二戰之後,中國遠征軍在緬甸的墓地和墓碑都被剷平,用鮮血建成的功勳遺跡,也被抹去;反觀英國在仰光建立國家公墓,即便是戰敗國日本,也在戰後透過各種途徑在全緬甸日軍曾經作戰的地方,修建大量的慰靈紀念碑。客死他鄉的中國遠征軍卻魂歸無處。
一九九二年四月初,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在美國芝加哥會見已定居洛杉磯的劉放吾將軍,感謝老將軍在緬甸仁安羌解救英軍;昨日紀念碑建成,也算是將歷史上缺失的這一塊補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