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滄綜合報導】大陸計畫明年申報「京杭大運河」為世界文化遺產,今年六月底,沿線所有遺產點將接受聯合國專家現場考察評估。為此,中國國家文物局陸續整修運河沿線的遺產點,其中,名列全國五大伊斯蘭教清真寺之一的山東省濟寧城區東大寺,是京杭大運河上唯一的國寶級清真寺,目前也在進行文物本體現狀保護維修、恢復局部缺失的構件等修繕工程。
濟寧運河是以運河為軸心的廊道形式遺存,有國家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十餘處,融合釋、道、伊斯蘭、基督等多元宗教文化,形成絢麗多姿的文化長廊和生態景觀通道,是記錄當時濟寧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活化石」,也是象徵現代濟寧文化特質的標誌。
其中,位於濟寧市中區古運河西岸的東大寺,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天順三年(一四五九年)重修,清康熙、乾隆年間擴建,龍首式樣宮殿式伊斯蘭建築群,位居全國清真寺之冠,寺院中心的禮拜大殿,有最具代表性的斗拱、梁架型清真寺木構建築,整座大殿有卷棚、前殿和後窯殿三部分,以勾連搭形式組成。
殿內以四十根朱紅的通天木柱和十二根石柱做支撐,後窯殿為三層樓閣,上部為六角攢尖式窯頂。窯頂峰折陡峭,起伏錯落,簷下斗拱羅列,翼角飛翹,覆黃綠色琉璃瓦,頂嵌青銅質鎏金寶瓶,流光溢彩。七間十五檁,上為卷棚式,由黃綠色琉璃瓦覆頂,頂脊和八條垂脊飾以龍紋鴟尾,殿頂嵌著銅質鎦金寶瓶。
大殿窗櫺全用金絲楠木作阿拉伯文組成花方圖案,堪稱木構清真寺傑作。禮拜大殿後的望月樓,是一座磚木結構的三層閣樓,以精巧玲瓏著稱。上覆六角形蓋式樓頂,後門樓和後牌樓重重疊落,亦為木構建築的典範。
濟寧東大寺的整體結構屬於漢文化的宮廷式,但布局符合伊斯蘭教清真寺,具有很高的藝術鑑賞和宗教文化價值。寺內存有大量珍貴文物,包括明朝手抄本《古蘭經》、清代香爐、乾隆巡察休息時留下的龍墩,後殿兩根高四公尺的石柱上刻有乾隆手書對聯。
京杭大運河從元代全線貫通,至咸豐年間黃河北徙,漕糧改海運而斷航,逐漸失去昔日的繁榮景象。而今,大運河的申遺,重新給東大寺帶來復興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