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趙國大夫藺相如「完璧歸趙」,趙王拜為上卿,上將軍廉頗,心有不服,多次在大街當眾羞辱相如,藺相如泰然繞道避之。
爾後廉頗聽友人云:「一國將相不和,別國必來侵犯,相如並非懼汝也,彼忍讓為國耳!」廉頗聞後深感內疚,遂趨藺府「負荊請罪」,「將相和」之美談,流傳千古。
德國大文豪歌德,一天到公園散步,迎面來一位對他的作品提出過尖銳批評的評論家,這位人士高聲喊道:「我從來不給傻子讓路!」
歌德笑道:「我正好相反。」躬身讓到一邊。歌德的忍讓和幽默,似輸實是大贏。
俗云:「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所謂忍讓者,忍耐也,謙讓也。《羅云忍辱經》有言:「世無所怙,唯忍可恃:忍為安宅,災怪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