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第三回「林黛玉拋父進京都」,說起黛玉離開父親,沿水路投奔外祖母家,到達金陵城便棄舟登岸,而岸邊早已有榮國府的轎子與車輛久候多時了。
黛玉因從前常聽得母親說起,她外祖母家與別家不同,今日見這幾個三等僕婦,已是不凡,何況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恥笑。
林黛玉登岸上轎,進入城中後便從紗窗向外瞧,「其街市之繁華,人煙之阜盛,自與別處不同。又行了半日,忽見街北蹲著兩個大石獅子,三間獸頭大門,門前列坐著十來個華冠麗服之人。正門卻不開,只有東西兩角門有人出入。正門之上有一匾,匾上大書『敕造寧國府』五個大字。黛玉因而想道:『這必是外祖之長房了。』」
曹雪芹所生長的南京城,和《紅樓夢》裡的金陵繁華,許多時候在這部書裡,就如同被繚繞牽掛的煙雲,重重封鎖,教世人如入夢境,不辨京華虛實。
然而與曹雪芹同時代的吳敬梓卻在他的著作《儒林外史》裡,對於南京的榮景做出如實的描述,這或許可以彌補我們在閱讀想像中,建構《紅樓夢》現實環境的不足。
首先,吳敬梓先描繪出這座城市在明太祖建都以來的規模:「裡城門十三,外城門十八,穿城四十里,沿城一轉足有一百二十多里。城裡幾條大街,幾百條小巷,都是人煙湊集,金粉樓台。」在這座人客往來,酒店茶樓林立的都市裡,仕女遊人絡繹不絕之處,首推從東水關到西水關,足有十里的秦淮河。「水滿的時候,畫船簫鼓,晝夜不絕。城裡城外,琳宮梵宇,碧瓦朱甍。」
穿梭在這些大街小巷裡,大小酒樓六七百座,茶社一千餘,店東在門首懸著燈籠,插上時鮮花朵,以上好的茶水,迎接滿座的客人。到了晚間,街道兩邊千盞明角燈,照耀得如同白日,行人均無需攜帶燈籠。更有那河房住家裡的女郎,身著輕紗,頭簪茉莉,半捲湘簾,靜聽夜色裡細吹細唱的樂音,其聲淒楚哀婉,動人心魄。
有時鼓聲一響,畫舫燈船裡的人揭開窗簾,船屋裡所焚之龍涎、沉、速等香霧一齊噴出,河影、月色、煙光融成一片,猶如大觀園裡的閬苑仙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