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自述:「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論語‧子罕》)。據《孟子‧萬章下》載:「孔子嘗為委吏矣,曰會計當而已矣;嘗為乘田矣,曰牛羊茁壯長而已矣。」可知他年輕時曾做過掌管糧倉與負責放牧的小吏。在這些瑣碎的工作中,孔子體會到生活的艱辛,而且對於財富也有一番深刻的理解。
首先,孔子肯定了追求財富的合理性,但強調要用正當的方式獲得財富。他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於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這句話被歷代的儒商奉為座右銘。
同時,他對財富有一種釋然的態度:「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述而〉)。如果能夠賺到很多錢,自然是好;如果賺不到,也不必過於憂愁,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要讓財富成為人生的羈絆。
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如果視金錢為衡量人生幸福的唯一標準,窮人皆想成為富人,甚者乃至於鋌而走險、犯上作亂;而富人皆怕變成窮人,甚者乃至於壓榨百姓、為富不仁。社會的動盪,十之八九皆根源於此。孔子之偉大,在於他既考慮到百姓對於財富的需求,又教導人們超越財富的束縛,追求更為高尚的道德與更有意義的生活。
既然貧富的差距不可避免,那麼,窮人、富人都應該秉持各自的操守。
最基本的要求是:「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學而〉)。子路最能踐行此語:「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子罕〉)他穿著破衣爛衫,與那些衣著高貴華麗的人站在一起,沒有諂媚之心,更無絲毫羞愧之色。為什麼呢?《弟子規》作了很好的詮釋:「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
然而,孔子還有更高的要求:「貧而樂,富而好禮」(〈學而〉)。顏淵最能踐行此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雍也〉)。
當然,孔子本人也是此語的踐行者:「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孔、顏之樂,一般人固然是難以體會;但每個人都可以去追尋那些本屬於自己的快樂,只要他願意拋開財富的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