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二這一年,全球有五十八個國家面臨政權換屆移轉,包括安理會四強國蘇美中法、剛發生歐債危機的希臘,以及歷經民主改革的北非、中東小國,南美委內瑞拉強權及我鄰近的日韓,都在這段時間為政權更替而有段民主陣痛期。大國體制完善且政治制度有其基調,除了中國大陸以既定安排順利交接班外,多半在競爭激烈但穩定的狀態下移轉政權。而區域小國在大選年中,即使政權能移轉,依然隱伏不少危機及亂局,亟待面對。
由於景氣普遍低迷,各國選舉議題多以經濟民生為主軸。其中希臘面臨歐元區紓困方案,更須考量政見是否符合盟國期望。而美國選舉在政黨競爭下,一致把經濟問題推給中國崛起產生威脅。韓國朴槿惠則是以強調對北韓的穩定關係,成為首位女總統。日本自民黨趁國民對民主黨的失望,重新獲得政權。埃及總統在民眾對軍方不信任下獲得勝選,但隨之而來的修憲卻又對政局埋下未爆彈。曾是人民偶像的俄羅斯總統普亭,及曾被認為是反美英雄的委內瑞拉總統查維斯,則是在反對聲浪中繼續執政。
大調整是各國面臨選舉時的必然常態,為了順應民心、爭取選票,政治人物多以政策轉型獲得認同。但在全球人類所應關注的議題上,則是推諉漠視的一年。國際氣候談判中的「京都議定書」第一期承諾到期,各國卻難以輕易對外做出重要承諾。國際經濟合作議題上,各國執政黨為拉抬選情,多以保守封閉的經濟民族主義,取代已被政治化的國際合作。而美國介入俄羅斯選舉期的言語恩怨,更讓美俄關係停滯不前。
大選期間的高調對峙,往往在政權更替後會務實的產生低調合作,這不僅表現在對競爭政黨的重新和解,也表現在外交政策上。美國歐巴馬雖然在選舉期間抨擊中國偷走美國就業機會,但選後立即重新爭取大陸支持。法國總統歐蘭德就任第一天,也為了他反對的歐盟政策立即安排訪德溝通。當各國候選人都以提振經濟、削減赤字作為施政目標獲得民意肯定後,可以預期這群上任坐穩位子的各國領導人將在未來重新關注國際廣泛合作、再度重視全球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