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多人苦於內臟疼痛,止痛藥劑量愈吃愈大,長期恐造成胃潰瘍,甚至影響腎功能。疼痛醫學會昨天表示,近來引進的「介入性疼痛治療」,當患者有疼痛問題時,可由疾病科醫師轉介到疼痛科,積極阻斷神經發炎、疼痛。
疼痛醫學會祕書長溫永銳表示,內臟疼痛從急性的膽囊炎、腸阻塞、經痛到慢性胰臟炎、膀胱炎、癌症疼痛等,患者痛起來都是錐心刺骨。「介入性疼痛治療」針對疼痛部位的神經注射藥物,暫時阻斷發炎、疼痛,產婦常用的「無痛分娩」就是。
馬偕醫院疼痛科主任林嘉祥說,介入性疼痛治療可讓患者緩解疼痛、改善睡眠,也讓原來的疾病治療順利進行,例如讓五十肩患者接受關節復健時,不會因為難忍疼痛而放棄。
一名五十五歲男性,日前從南部北上時突然主動脈剝離,手術後截肢,手指、腳趾只剩四隻,雖然病情康復,但截肢的部位卻一直覺得疼痛,之後接受單邊神經阻斷治療,疼痛情形消失。
疼痛醫學會理事長洪至仁表示,國人對於疼痛的觀念都是疾病的症狀之一,但有時即使疾病痊癒了,還是有疼痛感,多數人會選擇隱忍不治療,不但影響生活品質,也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例如讓血壓飆高,建議民眾還是要積極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