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的《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中,名臣劉敬和叔孫通各不相同的「見劉邦」細節相映成趣。
劉敬原是齊國人,本名婁敬,後被賜姓劉,原本只是一名普通的戍邊士兵。他穿著羊皮襖,去見齊人虞將軍說:「我希望見到皇帝談談有關國家的大事。」虞將軍要給他一件光鮮的好衣服換上,以免劉邦瞧不起或反感,婁敬堅決地說:「臣衣帛,衣帛見;衣褐,衣褐見。終不敢易衣。」最終沒換衣服見到了劉邦。
叔孫通呢,他是前秦的博士,他平常總是穿著一身儒生服裝。他見劉邦非常討厭儒生,馬上就換了服裝,特地穿上按楚地習俗裁製的短襖以取悅劉邦,劉邦很是高興。
劉敬為漢朝完成了定都決策及政權鞏固大業,叔孫通為漢朝制定了典章制度、禮儀規範。他們一個「固執」、堅持個性、敢於直言;一個「圓滑」、靈活、善於見機行事,最終漢高祖劉邦都採納了他們的建言獻策。
只要願意做事貢獻才能,只要理想能夠實現,「易衣」與「不易衣」,「固執」抑或「圓滑」,又有什麼高下的區別呢?最為可貴的是漢高祖劉邦的包容,他的「不拘一格降人才」,使百姓能人盡其才實現抱負,使漢家江山人皆效力人皆擁戴,國家和民族因此得以繁榮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