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與器官受傷後復元,會有新生的細胞替補凋零細胞的功能;凋零細胞的空間便被纖維細胞填補,其過程與結果俗稱「結疤」,醫學上稱為「纖維化」。肝炎發作後,肝組織在復原過程中,會發生纖維化,當時血中的GOT與GPT值是穩定而正常的。一再發作的肝炎,恢復的過程中,纖維化便逐漸加深。
由於肝臟血流豐富,是大血管(主要的是門靜脈與肝靜脈)運送營養必經之道,肝內嚴重的纖維化便會壓迫這些大血管的分枝,而阻擾肝臟血流的正常流通,引發新陳代謝方面的問題。此時肝臟因嚴重的「結疤」,造成肝表面結節化,摸起來肝臟遠較正常時來得硬,便叫做「肝硬化」。
肝硬化後,若沒有肝炎再發作,血流中的GOT與GPT值,因無進行中的肝細胞受損,也就不會升高;健康檢查下的肝功能,也就不會顯示異常。 對於肝臟來說,「基礎性健康檢查」因此無法確定肝臟是否正常,須有另外的方法,提早發現肝硬化的存在,超音波檢查,恰可彌補這方面的不足 。
另外,台灣地區民眾的營養水準較高,脂肪肝的存在便成為肝功能異常的常見原因之一。脂肪肝並非健康上的嚴重問題,但是中、重度脂肪肝的背後,卻隱藏著血管硬化後的併發症問題,非常麻煩。
談到肝硬化,讓人聯想到「肝癌」。慢性B、C型肝炎的一再發作,讓肝硬化逐漸加深,最後併發肝細胞癌症。肝硬化與肝癌都是健康上非常煩人的問題。
肝癌的早期發現,有賴於血清胎蛋白(AFP)與超音波的定期檢查(至少每半年一次)。對於B、C型肝炎患者,上述兩項檢查,更該列為例行性健康檢查的項目。
再來談談腎功能。在充分的喝水狀況下,腎臟的血流是維持正常腎功能的先決條件。 腎絲(小)球的生理性血流過濾作用,將血流中的多種廢料洗出,而排入具泌尿作用的腎小(細)管內,則是整個腎泌尿過程的樞紐。腎小管隨後依血流內電解質(例如鈉與鉀)的平衡需求,再進行電解質的重吸收或再釋出的調整工作。
(作者為台南市立醫院老年內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