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杜憲昌台北報導】台科大、長庚大學昨天舉辦「一○一年度高等教育論壇—大學國際化研討會」,邀請香港理工大學校長唐偉章、台灣十二所大學校長以及法國、印度、德國及莫斯科等國駐台代表,針對「大專校院推動國際化策略」、「各國高等教育推動國際化政策與做法」、「建置跨國頂尖研究中心對國際化之效益」等議題進行討論。
教育部次長林聰明致詞時表示,配合行政院黃金十年計畫,教育部希望在二○二一年時,大學外籍學生數量可達總學生數的百分之十、約十五萬人。目前的外籍學生有五萬多人,約占百分之四點五。但這項目標並未被與會大學校長所認同,成功大學校長黃煌煇批評,衝量不如重質,清華大學校長陳力俊也持相同看法。
香港理工大學校長唐偉章表示,香港有八所大學受政府資助,政府都要求要國際化;香港理大的外籍生比率達百分之十四,外籍教師則有百分之十五,而推動國際化有不少挑戰,如宿舍空間不足、外籍生容易只跟同語言圈的人交流等,因此校方要積極作為,例如鼓勵他們參與校內活動和課堂報告,多和本地生互動。
清大校長陳力俊則說,政府只提出預期目標,沒有明確計畫顯然過於粗糙;尤其有些由外交部提出的外籍生,英語能力無法應付課程需求,但學校還會接到外交部的電話,希望讓他們順利畢業。陳力俊說,外籍生的素質必須更嚴格管控,才能確保大學的品質,「國際化要恰當才能雙贏」,呼籲政府讓大學各自發揮,只用一套辦法,會給大學造成困擾。
成大校長黃煌煇也直言,只著重外籍生占的百分比,意義不大,如果國際學生的素質不佳,反而拉低了大學整體的水準;所以應重質而不重量。黃煌煇以成大為例,大學部外籍生平均成績表現低於台灣學生,只有研究生的成績稍微突出一點。他認為,香港的大學很少,加上講英文,學生和教職員國際化比率高;台灣的大學情況不同,各校情形也不一樣。
台大校長李嗣涔則說,量變才能質變,尤其「外籍學位生」應增加;台大的外籍老師目前約占百分之七,但要再提升並不容易。李嗣涔也說,以台大電機系為例,他大學畢業時九成學生都出國深造,現在只有百分之十到十五的學生出國,「培養人才要在台灣,因此要將最好的大學或研究團隊拉進來」。他說,包括台大、陽明等都建置跨國頂尖研究中心,對國際化有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