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的鄰居有一名年約十五歲、叫小華的男孩;他因年幼發高燒未能及時就醫,導致病毒傷及大腦,他失去了說話與思考的能力。
清早,若父母忘記按時餵小華吃藥,他就會發出一陣聲嘶力竭的鳴叫。這種情況持續好幾年,鄰居都感到不堪其擾。
有次,小華光著身子在巷弄間來回穿梭,不時狂笑,並把玩手中的打火機,把大家都嚇了一大跳。從此,這道陰影便一直籠罩在街頭巷尾間,大家都感覺一顆不定時炸彈就藏在周邊,不知小華年紀再大一點後,會不會做出甚麼更瘋狂、甚至傷人的舉動?小華的父母隱約感受到鄰居有色的眼光,只是一直默默承受。
有天上班時,小華給我一個傻傻的微笑,看著他們父子倆消失的背影,我突然感受到一股相當強烈的親情,繼起的是慚愧感;當我們都對小華避而遠之時,有誰想到他父親承受的壓力呢?
下班後,我向小華父母表達心中的歉意。他父親說:「我能明白你們的處境與立場。事實上,誰願意得這種極痛苦,又飽受歧視的病呢?但如果能多一份同理心,了解小華的尊嚴與生活的方式,或許他心中的疾病,有天也能得到治癒。」
有疾病的人,不全都是社會的不定時炸彈,然而有些卻因受不了歧視,而選擇以傷害來面對自身疾病的痛苦和回應這社會。
如果我們能多用正面的心態,包容他們的疾病與不便,或許就能挽回許多的悲劇與不幸。期待自己,也期待這個多元民主的社會,能像沐浴在陽光下的向日葵般,對有疾病的人,綻放更多友善、接納和關懷的精神與風采。
翁偉哲(台南市/地檢署觀護佐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