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健保局公布今年上半年醫療費用審查,非必要住院名列過度醫療首位,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電腦斷層掃描與磁振造影等也榜上有名;門診醫療方面,則包括白內障及眼瞼肌切除。
健保局指出,部分病患住院天數過長,但沒有明確交代原因;有人前幾天才做過氣球擴張手術,隔不到一周又動刀。健保局平均每年約核減過度醫療費用一百四十七億元。
住院費包括病床護理費、病床費、診察費,一年刪了近十六億元。氣球擴張術,健保局平均每年也刪了六點四一億元。醫審及藥材組組長沈茂庭指出,有些心肌梗塞患者看起來沒問題,不應該做氣球擴張術,但醫師還是做,治療過於浮濫,當然要核刪。
不過,台大醫院內科教授王宗道表示,每個病人狀況不同,醫師並非有意吃健保,健保局的手段讓醫師綁手綁腳。
他強調,每個心肌梗塞患者在經過非侵入性檢查後,若證明心肌缺氧,當然就得緊急給予氣球擴張術,但資料送至健保局後有時還是被核刪,有點莫名其妙。
王宗道說,氣球擴張術會成為健保局核刪重點,原因在於醫療費用昂貴,整筆手術差不多要十幾萬元,其中技術費用約四萬五千至六萬元,因為患者眾多,相關醫療支付當然就高。
沈茂庭解釋,每一筆核刪都是經過抽樣及專科醫師審查,目的在減少不避要的醫療支出,杜絕醫療浪費,希望可以為健保醫療資源合理使用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