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近日在台北舉辦一場「強化認同互信,深化和平發展」研討會,兩岸三黨重量級智囊學者與會,公開討論一個中國議題,席間暢所欲言,對彼此立場立論或不認同,卻無形中增加許多傾聽與諒解。尤其這次會談沒有排斥大陸現職官員與民進黨學者幹部與會,顯示大陸對台的溝通方向轉變。這是值得觀察的趨勢。
其中大陸國台辦副主任孫亞夫提及台灣人民的認同問題,還上溯自一八九五年甲午戰爭,清朝永久割讓台灣的歷史,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如果大陸對台單位開始承認兩岸認同問題,不只是國共內戰的延續而已,而是一百多年來的民族感情及歷史現實糾結與遺憾,或許是逐漸找對了方向。
相較於部分大陸學者仍然只著眼於所謂近十多年來,台灣領導政府「去中國化」的政策抨擊,似乎更易得到肯定。
相對的,台灣與會學者,包括民進黨幹部則是批評大陸的「去中華民國化」政策,意圖壟斷中國定義與內涵的解釋權,使得不願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台灣人民,只好選擇不願認同中國。
尤其大陸在國際非政府組織一再以一中框架為前提,限制台灣進入門檻。一千多枚飛彈對向台灣及新版護照加入日月潭等,都被民進黨學者認為是傷害台灣民眾感情。
這場台北會談,兩岸三黨智囊交談對話結果,未必有具體成果,唯一可貴的交集是都認同兩岸和平發展的重要性。
事後大陸官方代表承認,能在台北這樣討論複雜綜合性的一個中國議題,已經很好了。因為這樣的討論,也已得到社會認可。同時也獲得台灣媒體大篇幅報導。
但是下一場北京會談,台灣兩黨學者的言論,能否繼續暢所欲言,獲得同樣的發言或獲得大陸媒體發表機會,可能還很難說。
因為台灣是自由民主,有言論自由的地方,大陸現在好像還沒有如此環境。這也是台灣民眾很難認同的。從這裡就知道兩岸現實問題的「認同與互信」還有多難了。
所以這樣的「認同與互信」,也許就暫時先留在台北了。因為北京,對不起,她可能還沒準備好。
羅元(高雄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