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青少年意外懷孕的比率驚人,根據內政部的資料顯示,每年約有三千名未滿二十歲的「女孩」生子。台灣幸福教育協會呼籲民眾要做到「男性使用保險套、女性服用口服避孕藥」,以雙重防護避免意外懷孕。
看到這樣的報導,身為父母應該要求子女做好安全防護外,學校的性教育也該落實,避免少女懷孕,衍生許多家庭及社會問題。
我有三名子女,對於大學的兒女,我採取必要的安全教育,尤其兒子務必要他懂得對女友保持尊重的態度,千萬不要因為一時衝動,而鑄下大錯。女兒雖然還沒交男友,但如何保護自己是必要準備的課題,未來結交異性朋友,也要潔身自愛。我認為父母有義務做好基本性教育,不能讓孩子懵懂面對「性」,凡事依賴學校教育將有所不足。
台北市教育局將從下學年開始,加強性別平等教育,將安全性行為、未婚懷孕和分手暴力等問題與狀況,納入高中職課程,培養學生保護自己,以及面對問題的能力。我認為這能補足許多家庭性教育能力不足的問題。
花東偏鄉有許多隔代教養、雙親死亡、離婚、分居、失業和外出工作等現實問題,無法提供必要性教育,學校的責任與角色就顯得格外重要。
我見過不少的少女未婚懷孕,被迫中斷學業,與家人產生嚴重衝突或奉子成婚當了小媽媽,婚姻和經濟狀況不佳,導致離婚,這都讓人驚慌。
這些不幸的青少年問題,必須靠家庭、學校、社會與政府更多的關心與協助。每個青少年在成長過程,難免面臨許多的問題和挑戰,身為父母家人或師長,本該多關心青少年的生活和交友狀況,接納他們所遇到的問題,一起尋求解決的方法。
唯有我們成人的陪伴和關切,孩子的成長才能順利、健全。要減低少女未婚懷孕的情形,「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雙管齊下,雖有成效,但社會氛圍也攸關成敗。
近年來,國內媒體大篇幅報導女明星未婚懷孕的消息,對未婚生子女議題在節目中大放厥辭,這樣處理未婚懷孕的報導方式,將誤導未成年少女認同錯誤的行為。
我們認為社會教育也要加強,形塑正確的價值觀,以及正確面對未婚懷孕的態度。我們確信唯有多管齊下,教導正確的兩性關係,建立合宜的價值觀,孩子才會大聲向未婚懷孕說出「不」。
蕭靜方 (花蓮縣/幼教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