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台灣自殺防治學會表示,自殺死亡已退出國人十大死因。衛生署醫事處長許銘能說,今年自殺死亡累計人數上半年度和去年同期比較有「些微上升」,但累積到九月,比去年減少六十一名,下降比例為百分之二點二。
台灣自殺防治協會昨舉辦「強化保護因子,注入新希望」國際學術研討會。成功大學醫學院健康照護科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周鉦翔發表「台灣男女大學生自殺企圖之盛行率與社會心理風險因子探討」,研究從二○○三年開始連續五年,追蹤全台灣二十到二十二間大學約四千名大學生。
周鉦翔說,近年來大學生曾企圖自殺的比率為百分之三到五,二○○五年是最高峰,達到百分之十左右,高於美國的百分之一點八到一點九,其中女性大學生自殺企圖盛行率高於男性。可能與父母教養只重視課業,導致兒女解決心理問題的能力變差有關。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祕書長廖士程說,近三年十五到二十四歲的自殺未遂數和死亡數發現,每一個年輕自殺死亡個案,背後還有三十個自殺未遂者,可能跟人際和親密關係受挫有關。此外,網路成為全國民眾取得自殺防治相關資訊的主要來源,未來將加強網路和臉書的防治工作。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台大精神科教授李明濱說,在各界努力下,自殺防治已有成效,但自殺是多重,防治工作也非單一部會可獨立完成,未來持續將守門人「一問、二應、三轉介」概念推廣到各階層,落實「自殺防治、人人有責」。
他表示,只要以更正面、積極的態度,強化自殺防治網路中的保護因子,比如正面的媒體報導、宗教信仰、家人及朋友間凝聚力量等,就可協助自己及他人走出自殺漩渦。
預防自殺
當事人
一、冷靜煞車
二、情緒超過自己能控制時,
要向親友和專業人員求助
三、遠離刀、炭等危險物品
身邊人(守門人)
一 問:主動關懷與積極傾聽
二 應:適當回應與支持陪伴
三轉介:資源轉介與持續關心
資料來源/廖士程、
林口長庚張家銘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