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新北市訊】淡江大學化學所博士生丁玉如,利用斑馬魚為實驗樣本,篩選出有益於防護腎臟損傷的天然物質,平時多吃蘋果、葡萄、仙草、花生即可攝取。
這項研究結果,不僅在台灣檢驗及品保協會(TTQAA)主辦的「二○一二年檢測專業技術及健康食品評估研討會暨年會」通過審查,並發表在國際知名的《毒理暨應用藥理學》期刊。
丁玉如指出,斑馬魚胚胎全身透明、發育快速、容易觀察變化,且器官構造、生理功能、基因結構都與哺乳類相似,非常適合做藥物篩選實驗。
她先將斑馬魚胚胎浸泡在對人體具毒性的中草藥馬兜鈴酸七小時,透過一連串實驗證明,馬兜鈴酸可能引起發炎造成腎損傷、造血功能異常,進而使心臟及腎臟嚴重受損,最終導致腎衰竭。接著從許多天然物質中,篩選用葡萄子和花生中的白藜蘆醇(RESV)及仙草中的熊果酸(UA),利用這兩種具抗發炎功效成分,對胚胎進行十二小時處理,發現可降低發炎情形;另利用冷凍切片觀察紅血球,發現血液循環系統功能亦有改善。
台灣約有六萬名洗腎人口,每年新增近六千人、耗費健保預算近三百五十億元,是單一給付金額最高的疾病。
丁玉如表示,國人因濫用藥物、飲食不均和作息不正常等因素,導致洗腎人數攀升,由於腎臟一旦受損就很難康復,所以她嘗試篩選天然物來防護腎損傷。
研究結果發現葡萄成分中的「白藜蘆醇」和仙草原料富含的「熊果酸」,都是有益於防護腎衰竭的天然物,她建議民眾在日常生活中,多攝取蘋果(連皮)、葡萄(含子)、仙草、花生等蔬果。
雖然實驗過程很辛苦,丁玉如希望研究成果能幫助更多人、降低健保給付,減少醫療資源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