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耳朵有點重聽,低頻聲音聽不清楚,在家附近區域醫院看耳鼻喉科,醫生做聽力測試,表示聽力退化,點點藥水,挖挖耳垢,吃合利他命補神經末梢的藥,但未見好轉。
想起多年前也有類似狀況,曾到台大醫院看診,醫師說「耳積水」,耳膜打洞,把水吸出,果然改善。因此想到台大再看看。
聽說台大掛號很難,因此起個大早,六點不到就出門。天未全亮,台大已像菜市場,人進人出,好不容易找到掛號處,早已擠滿人。
七時四十五分廣播要大家備妥健保卡準備掛號。這時所有掛號小姐走出窗口,叫前十號民眾排排坐,問他們看診科別、看哪位醫生,並填在一張有表格的海報紙上。
我掛耳鼻喉科一診一號,苦等到九點,終於有人叫名字,由一位護士作問診評估,包括病情及前因後果。接著要我去做聽力檢查,做完後等約二十分鐘,門診護士叫名字,進入診間,一位助理醫師打電腦看資料,然後把病歷交給看診醫師,醫生說不了幾句話,重點是聽力退化,前後不到五分鐘,要我去結帳,沒開藥,繳了四百六十元,看看帳單,如果沒有健保要繳二千多元。
想一想,起早趕路一趟台大行,和到地區醫院診療結果沒什麼兩樣。但一個上午時間都耗在等,從掛號到看診,過程有如工廠生產線,沒有醫病應有的互動,花了近五百元,真不值得。
台大之所以設計密集人力分工,可能就是為應付太多的病人,減少民眾等候時間,卻使得醫病的倫理與互動走了樣,有如工廠生產線,是否應重新檢討,使醫病恢復應有的接觸。
當然民眾「跑台大才放心」的迷思,也有斟酌餘地,台大胃納量到底有限,動不動就跑台大,會使院方窮於應付,不但看病變了調,品質也可想而知。(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