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直路近,彎路遠,近路走得快,遠路走得慢,不過成功之路,通常是曲中有直,直中有曲,很少是又近又直的。
《孫子兵法‧軍爭第七》說:「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孫子的意思是,軍爭的困難點,在於如何激出強烈的成功意念,把曲折的遠路,變成快捷的近路,把不利的條件,變為有利的條件。
孫子建議我們從心理上克服消極情緒,從行動上掌握迂直之理,積極戰勝困境;他說高明的將領必須「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因為他知道何時該進,何時該退,所有利與不利的條件,都存在於客觀環境中。
〈軍爭第七〉說,當局面不好大家一籌莫展時,正是考驗一個人決策、眼光和膽識的時刻,遇到困難艱險,不能無所作為,更不能沉不住氣。
因為莽撞行事只會壞了大事,應該「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把逆浪當成抵達岸前的過程;甚至為了「前進」而先行「後退」,使自己不受逆境的干擾和阻滯。
爭鬥必有輸贏,孫子認為一個有勇有謀的將領,會故意迂迴繞道,用小利誘惑敵人,晚出先到(後發先至)、迂中求直(逆境中求生存),這正是大無畏的展現。
在時機成熟下,戰爭講究神速,但是在條件未成熟下,若能以迂直之計,在持久中積蓄力量,等待戰機,至少能夠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不久前我把《驚爆十三天》這部電影又看了一遍,看到美國甘迺迪總統在遇到古巴飛彈危機時,為爭取有利條件以守代攻,以退為進,與蘇聯在國際社會角力,最終在外交上勝出,使得蘇聯知難而退,主動撤出飛彈。
以退為進,欲擒故縱,看起來是後退,是吃虧,殊不知這是教人高瞻遠矚,著眼於全局的最終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