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作為文房四寶之首,為傳播中華民族的文化立下了不朽功勛。它的起源,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春秋戰國時,便有了廣泛應用,《莊子》中即有「臣以秉筆事君」的記述。筆最初用竹木製成,後才加毛,稱為毛筆。後又經秦將蒙恬改進,逐漸定型下來,世稱「秦筆」。
沒有紙筆之前,文人在竹簡上記事,只能用刀刻字;出現謬誤時,也用刀削除,稱「筆削」,後用作請人修改文章的敬辭;也稱「刀筆」,後稱掌管文書的官員為「刀筆吏」,《後漢書‧班超傳》:「恆為官佣寫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記載了班超不願過抄寫的生活,決心學張騫立功異域以得封侯,於是棄文從武,後果因功被封為「定遠侯」。
「史載筆,士載言」(《禮記》),筆是史官手中的利器,歷代史官直書所見所聞,著成信史。為了維護記史的直書實錄傳統,歷代史官不惜逆顏抗上,拋顱灑血。「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正氣歌〉),就被文天祥看作是天地間正氣的表現。
「董狐筆」說的是春秋時晉國趙盾掌政,因避靈公的迫害而出走,未出境,族弟趙穿殺死了靈公,趙盾又回來掌政。太史董狐直書「趙盾弒其君」,後來孔子稱他為「良史」。董狐不畏權勢、堅持直書實錄的史筆傳統,一直是史家及士人們的榜樣。
筆與文人形影相隨,連夢中也不離。
南朝江淹,少時夢中得五色筆,從此文釆俊發;後又夢見郭璞把送給他的筆要回去,自此再無佳句,留下了「江郎才盡」的笑談;晉人王珣夢中得到如椽大筆,醒後朝廷即下旨要他負責起草重要文件。人們最熟悉的還是李白的「夢筆生花」,李白年輕時夢見所用的筆頭上長出花來,後成為著名的大詩人。
由於筆是重要的書寫工具,頗得文人們的青睞,由此被賦予了諸多雅號,如「彤管」、「寸翰」、「柔翰」、「毛穎」、「管城子」、「管城侯」、「寶帚」、「不律」等。更有文人為之撰文歌詠,極盡讚揚描繪之能事。諸如蔡邕的〈筆賦〉、王羲之的〈筆經〉、稽含的〈筆銘〉、成公綏的〈筆賦〉、傅玄的〈筆銘〉、韓愈的《毛穎傳》等,都為世所傳。
出於對筆的鍾愛,文人還為棄筆下葬,史上不乏這樣的記載。唐代張懷瓘《書斷》載,王羲之七世孫智永「住吳興永欣寺,積年學書,後有禿筆頭十甕,每甕皆數石……後取筆頭瘞之,號為『退筆冢』」;李肇《唐國史補》載,僧人懷素「好草書,自言得草聖三昧。棄筆堆積,埋於山下,號曰『筆冢』。」
古代文官上朝時,把筆插在頭上,以備隨時在笏板上記事,後成為一種飾物,稱「簪筆」。「紳垂三尺,笏者有事則書之,故常簪筆」(《宋書》)。祭祀時,也常在頭上簪筆,以示恭敬:「西門豹簪筆磬折,向河立侍良久」(《史記‧滑稽列傳》)。
提到筆,不能不說書聖王羲之。晉帝時,朝廷在北郊舉行祭祀大典,更換王羲之寫的祝版時,工人削去祝版上的字卻發現「筆入木三分」,後以「入木三分」形容書法筆力強勁、功力深厚。王羲之還曾題衛夫人筆陣圖,「紙者,陣也;筆者,刀也;墨者,鍪甲者;水硯者,城池也;心意者,將軍也;本領者,副將也」,王羲之用軍陣比喻寫字,後以「筆掃千軍」喻指詩文雄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