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苧編織 泰雅文創發光 文與圖/高燈立 |2012.11.18 語音朗讀 5629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苧,是原住民泰雅族的重要織布原料,由於裁植及抽絲的過程非常繁複,因此現代普遍多以化學製線編織,取代了傳統且成本昂貴的苧線;然而,宜蘭縣南澳鄉的泰雅族原住民馮秋月卻認為:自然材質環保且耐用,傳統古法應傳承下去。 想到南澳鄉,容易讓人想起武塔部落「莎韻之鐘」的故事,但在地產業卻鮮為人知。馮秋月(拉哈‧打本)有感於傳統原民產業式微,於是她希望把老祖宗的苧編織再興。 馮秋月是南澳在地人,為了傳統產業及為環保扎根,她開始在自家後院種植苧,並把母親留下來的老功夫再發揚。 苧編織為何少人做呢?馮秋月指出,苧若從種植到抽絲,長者幾達半年,快者也要一個月以上的採收及製作期,手續繁複,人工成本相對提高,以致無法普遍生產。 馮秋月憂心,如果苧編織產業,長期被化學製線取代,恐怕下一代會沒有人知道傳統原住民編織的文化歷史,更遑論精緻的製作古法了。 一般的苧採收過程艱苦難以想像,馮秋月得在種植後三個月,等到成株採收、取皮後再抽絲,然後再經過三天至一星期的晾曬,再予輾線、捲線、存放,然後以木灰水煮後進而漂白,絲撈起後再一次水洗,再漂、晾乾,等到再次曬乾後,即可用此線材織布;撫摸著苧絲,為此,馮秋月強調:還是「天然的尚好!」因為自然界的東西,尤其是南澳在地產的更是耐用且不易爛。 由於苧編織工細時間長,從抽絲到苧編織,織完一件純料苧背心,成本約要上萬元,這或許是傳統產業會失落的原因了。馮秋月說,如果東西好,又可當傳家寶,那花上萬元買一件背心也是值得的,只怪現代人都太浪費,東西用不久就扔,而造成環境的沉重負擔。 苧不只是織布做衣,更可以轉為裝飾或生活用品的設計材料,因此,馮秋月不只織衣,她更將苧絲拿來編成手提包、圍巾等多用途的生活用品。 馮秋月指出,就因苧單纖維長、強度大,吸濕和散濕快,熱傳導性能好,脫膠後潔白有絲光,可以純紡,也可和其他如:棉、絲、毛、化纖等混紡,而泰雅服飾及木屐鞋布,也有部分是用苧纖維織出來的手工製品。 目前,南澳原民部落除了苧編織推展外,在地文創產業也陸續推展中,「宜蘭縣南澳鄉南澳社區發展協會」更以原民文化為主進行產業推廣,如社區住戶以一己之力,透過編織製鞋發展產業;除此之外,該協會理事長張遴,也很支持馮秋月推展苧編織,希望將部落長輩的這項手藝作更好的傳承。 前一篇文章 幸福桂花春 下一篇文章 手作創意風-- 復古風木飾 熱門新聞 01【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2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3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4【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5【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6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7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08退休之後2025.05.0109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10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視覺DJ】湧泉洗衣池【植感時光】加羅林魚木 文青朝聖 【四季花藝聯想】春之茁發 萬物甦醒的希望【視覺DJ】流蘇與春櫻【自然之書】漂流木的沉思【植感時光】 清香處處 野百合有春天 作者其他文章【文寫天地間.彩筆.彩筆情更濃──高燈立水彩寫生個展】 台北古亭紀州庵【文寫天地間.彩筆.彩筆情更濃──高燈立水彩寫生個展】 山豬窟坑仔口福德宮【文寫天地間.彩筆.彩筆情更濃──高燈立水彩寫生個展】蘭陽溪上游棲蘭部落有機農業專題--一念慈心 一壺有機茶有機農業專題--玉山腳下 有機茶飄香尚天然有機農業專題--認證雖重要 實質價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