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個知識青年插隊落戶到了一個山村,六人同吃同住。他們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吃不飽,所以分飯的時候常常不愉快。
為了公平起見,六個人先是輪流分飯,結果有的人會多分給自己一點;有的人會照顧飯量大的;有的人寧願自己少分一點。
但後來大家愈來愈忍不住饑餓的折磨,就變成了每個人六天裡只有一天吃得比較飽,但很快演變成了原始爭奪,能不能多吃一點,就看誰的拳頭大、臂膀粗了。
可是這也沒有維持多久,終於有一天,讓村裡人看不懂的事情出現了:因為從此分飯權,落到了他們之中最弱小者的手中,而且再也沒有人說過一句嫌多嫌少的話。
原因是這個最弱小的青年有一天聽到有個人問老農:「自己養的鴨子,每天一早吵得不能睡覺,有沒有辦法讓牠們不叫?」
老農回答:「把鴨子都放進你的肚子裡就行了。」
他忽有所悟,於是他對其他五人說了這樣一番話:「我們爭來爭去,必定要鬧出亂子來,從今以後,就由我來分飯,我會盡可能做到公平;要不然,我現在就一把火把糧食燒了,以後大家就都別吃了!」
唐朝杜荀鶴有一首〈夏日題悟空上院〉詩:「三伏閉門披一衲,兼無松竹蔭房廊。安禪未必需山水,滅卻心頭火自涼。」
這位悟空禪師在三伏酷暑之際,身披僧衣,關門獨坐,雖然沒有高高的松樹和婷婷的青竹幫助他抵擋暑氣的侵襲,可是禪師沒有暑氣蒸騰、酷熱難熬的煩惱與不安。
何至於此呢?因為禪師的內心已經達到了平等如一的境界。有了這種境界,也就可以在看來已經鑽進死胡同的時候轉念一想、轉過身來,於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景,也就出現在了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