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陷入低潮,民間產業的薪水族苦於凍薪和減薪,甚至被迫休無薪假。馬英九總統和重要官員,以及民代先後主動刪減特別費支出。
他們這麼做,對為生計奔忙的小民或無直接助益,但體現了與民同甘共苦的愛心;等有一天經濟轉熱,大家再一起過好日子。
馬英九等政府首長自砍預算的源起,在於政客挑起公教人員退休早且福利好議題,把公教人員年過五十歲即走人,每月坐領比勞工高出很多的退休俸,還兼差賺第二份收入,竟又領年終慰問金等現象曝光。
處此時局下,自然引發物議,街談巷議也有不平之鳴,政府順應情勢,局部刪減公教年終慰問金後,現在退休公教團體向立委施壓,要求恢復,還放出罷免空氣。
半世紀的台灣民選政治,已培育出集結選票瓜分預算習慣,退休公教團體不甘利益受損採取行動,並不意外。同樣情況如發生在勞工和農民,乃至任何行業甚至工商團體身上,相信也都會採取不同手段遊說或威脅,以保護既有利益,比起公教團體,可能更粗魯。
不過公教人員畢竟食公祿,捧的是鐵飯碗,此時此刻,建議這些欲發動抗爭的團體還是三思為要。
因為,第一,現在所訂的刪減慰問金辦法,情理說得過去,且並非刪後就不能恢復,未來國家稅收增加,民生經濟好轉,好日子就會回來。世道本來就艱難,沒有一個行業能永保一路發,公教人員應體認全局不好時,個體就會不好;有此警覺,才能像民企員工一樣,兢兢業業謀一生路。
第二,公教人員幾乎都是知識分子,屬中產階級,社會中堅,遇事應更理性抉擇,表現氣度,為其他社群表率;若利益稍有減損,即與庶民同一模式反彈,往後各社群紛紛打自己的小算盤,誰還能玩得轉大算盤呢。
最後,有些公教人員確實事少錢多離家近,早退之後爬山玩水養生,讓碌碌小民看得眼紅。台灣的階級分布尚無仇富仇官意識,這是早年注重均富與經濟建設有成所結的善果,殷盼公教團體面對當前全球性經濟不妙的局面,能因應不俗,讓國人見證公教的水平畢竟不同。
林松青(新北市/媒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