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許宏義台南報導】為了彰顯中國特有文化,成功大學在雲平櫥窗推出「金薤留珍.半當草堂藏印展」。
展品以歷代銅印為主軸,每一枚璽印的雕刻、刀法及造型皆相當精湛,令人驚豔。
此展期一個月,由收藏者韓地乙提供,共有元代八思巴文銅印,明代木印及印石等四十三枚稀有璽印,其中八思巴文銅印是印文,白蘭王印是元代國師八思巴的子姪受封為白蘭王,前後共有四位。
從事篆刻藝術近二十年的韓地乙說,白蘭王印原官印應為銀質,長寬皆為十一點五公分,目前藏於西藏文物管理委員會,此次展品為銅質鎏金長寬減半,應為殉葬之印。
韓地乙說,中國璽印盛行於戰國時代,呈現變化多端的情況,文字古樸難辨,至西漢中期方逐漸建立規範,漢印以渾厚方整為尚,氣象博大,反映時代的精神,但魏晉以後逐漸轉變,產生多樣化風格,章法與文字風格皆有明顯轉變,筆調轉趨纖細。
至於明代木印紫薇行省右使,是明代嘉靖年進士陳愷所用私印,官至湖廣右參政。根據考證,唐代武則天時將中書省改稱紫薇省,後世文人喜用此典故,而石印為台南石陽睢文庫所藏,印石為明代古物,印面則是日據時代重刻。
目前他所收藏的印章以銅印居多,約有四十方左右,另外也有石章與木印,其他金石相關的文物,如碑帖拓本、瓦當、印譜之類也在收藏之列,這些對自己往後創作篆刻風格有極大的影響。